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三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 . 1840年至1895年间,外国商人在中国陆续建立了上百家外资工厂。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大规模发展船舶修造业和航运业;创建茶厂、纺织厂、制糖厂、皮革厂等技术不高但较好推销的商品加工厂;在港口以及河运枢纽城市等地建立造纸厂、玻璃制造厂、火柴厂等小型工厂。这些工厂的创办(     
A.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反映出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折射出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 . 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4 . 在甲午战争期间,有学者在天津《直报》上撰文指出:日本“条约既有所不顾,公法亦有所不遵。无论议和抑或定约,彼必将多方需索,百般刁难”。可见,该学者在此(     
A.告诫清廷积极抵抗外侮B.强调应依国际公法限制日本挑衅
C.揭露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认为清政府动员全国力量备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照会日本政府,劝告其归还割占的中国辽东半岛领土,日本在向清朝索要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干涉还辽”后,俄、法、德皆以“有功之国”自居。由此推知,“三国干涉还辽”(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改善了清朝与俄法德的关系
D.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6 .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022-06-24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对日方说:“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由此可见,李鸿章
A.认清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根源
B.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剧
C.肯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启蒙作用
D.认同日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022-05-05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山东卷)
8 . 1898年2月,《湘学报》载文指出:“自甲午一役,城下行成,割地偿金,数万万人,正如酣睡至四鼓以后,蜀鸡一鸣,晨寝方觉。"时人认为“琴瑟之不调者,则改弦而更张之;厦屋之将圮者,则鸠工而重建之:国家之于法也,亦然”。这表明甲午战争(       
A.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摧毁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D.增强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9 . 某学者指出,1897-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几个月之内就对中国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其威胁程度之大,远超过1840年以来历次战争的总和。而且,1897-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都是在不发一枪一弹,完全采用恐吓的手段的情况下得手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刻不容缓B.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工具
C.帝国主义列强意图瓜分中国D.甲午战败中国国际地位骤降
10 .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