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对封建制度实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
B.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C.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2 .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的一些国家形成了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如越南、朝鲜、琉球、缅甸等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宗藩关系逐渐解体,其中,中国失去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因为中国哪场战争的战败?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3 . 外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是否行跪拜礼的“礼仪”之争由来已久。对此,奕䜣曾在1873年的奏折中向同治皇帝反复申明,“告以惟拜跪之礼,最关中国国体,首先议定,此外始可从容拟议”“反复辩诘,几于舌敝唇焦”,进而又解释说,“所谓鞠躬,即彼国府首立地而叩之礼”,况且国际惯例是三鞠躬,总理衙门要求五鞠躬。这可以佐证
A.清廷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奕䜣已经接受近代外交理念
C.列强按国际法平等对待中国D.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开始起步
4 .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纠葛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后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以及允许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设厂等,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年正值甲午战争120周年,回望甲午,警钟长鸣。

材料二   1937年,日军在攻占南京后犯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01412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国家公祭日在南京隆重举行。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材料三   19729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联合声明》,简称中日联合声明,标志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中,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几个事件。(提示:从甲午战争到当今国际关系格局)
2021-01-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的漫画明信片。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A.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人在华设厂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2021-0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B.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
C.《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D.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得到了贯彻
7 . “《南京条约》并木结束中因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两支军队发生冲突,8月,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其中“第三次失败”使得中国
A.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
B.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C.被迫开放重庆等商埠,并免收产品内地税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 . 甲午战争开战之初,李鸿章曾致电驻平壤清军统领,转述一名“洋将”的看法:“日人矮小,地土浇薄,人物一体,不能耐久,以我所长,攻日所短,胜算可操。”这种观点在当时相当普遍。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A.日本国力不如中国B.清末军事改革失败
C.民众国家意识薄弱D.清军将士盲目自信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近代一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的结果
A.导致中国被迫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使东交民巷实际成为“国中之国”D.使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10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