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教法兼行”的思想,主张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他在后面提到“以刑辅教”“先德后刑“,也与董仲舒的说法基本一致。这表明洪仁玕的法制思想(     
A.具有典型的儒家色彩B.秉承中体西用的观念
C.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意在提振天国的声威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中国……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西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①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②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年),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③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④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充分运用4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3-31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2017-10-14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