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日本参谋本部于1894年8月编写的《日清会话》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军用汉语教科书,该书附录中将辽东半岛、长江口岸等地列为“清国主要地名”。这反映出该书
A.彰显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野心B.推动清政府重新认识中日关系
C.刺激日本通过海战来侵略中国D.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诱因
2021-08-22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李鸿章准备购买英国产的最新巡洋舰,但朝廷中众多大臣从中作梗,最终这艘巡洋舰被日本购买,成了日本的吉野号战舰,在黄海海战中把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材料可用来说明清廷
A.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浓厚B.对世界形势反应迟钝
C.众多大臣暗中助日侵华D.对日本侵华未做防范
3 .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海军官兵及海军学校学员在见面打招呼时狂叫“打沉定远!打沉镇远!”连儿童玩耍都在做“打沉定远”“打沉镇远”的游戏。这说明日本(     
A.民众意愿左右了政府决策B.已经做好武力侵华的准备
C.与清王朝的军事摩擦升级D.为掌握战争主动权而蓄力
4 . 1894年10月24日,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历时14天,清政府陆海军不闻不问。月余,徐邦道率部在土城子阻敌,予敌重创。但敌增兵纷至,清军后援不继,众寡悬殊,无以为食,争船逃走,旅顺陷落。这一结局
A.源于清军素质的低下B.动摇了清政府反动统治
C.消磨了国人反帝意志D.折射出清朝统治的腐朽
2021-01-24更新 | 369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5年2月,维新思想家文廷式在朝会中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了
A.维新变法遭到顽固派反对B.清政府已成为日本侵略的工具
C.清朝未迁都最终导致战败D.清末多数官员因循守旧与无能
6 . 光绪八年(1882年)翰林院侍读张佩纶在奏疏中以日本吞并琉球、朝鲜祸起萧墙为由,建议清廷:“令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台湾、山东两处,宜治兵蓄舰,为南北洋犄角。沿海各省督抚,迅练水陆各军。”由此可知
A.中国已做好抗击日本侵华的准备B.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侵略的野心
C.琉球、朝鲜当时已成为日本的领土D.中国正积极备战,准备进攻日本
7 . “辽宁“号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被视为“中国现代海军走向世界的新开端。回顾历史,甲午战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
A.清政府编练了新军B.清军接受了维新思想启蒙
C.北洋海军的出场与角逐D.清政府勇于对日室战
2020-10-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采取“保全和局”战略B.民族情绪左右战时决策效率
C.政治体制对政府决策影响大D.清末皇帝仍完全掌握决策权
9 . 下面为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实力对比表。由此可以推出
A.清政府腐败无能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C.清政府积极备战D.中国出现内忧外患
10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9-01-30更新 | 5268次组卷 | 1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