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92年汉口的洋行数为45个,人数为374人,至1905年洋行数达到114个,人数达到2151人。1905年,汉口洋行和外国商号最多时达250家,其中有日商74家,英商57家,德商54家,美商22家,法商20家,俄商8家。1896年,洋货进口额首次超过2000万两,到1903年超过5000万两;土货出口额在1893年已超过3000万两,1903年增至5570余万两。从全国范围来看,清末汉口市场每年销售的洋货占长江口岸(除上海外)的2/3,占全国洋货进口总值的10%左右;而土货出口值占到全国的20%左右,不仅远远超过天津,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上海。

——摘编自刘剀《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材料二   汉口自开埠通商以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同时也是我国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据《1865汉口贸易报告》中国旧海关史料》的统计数据,1865年,汉口港进出口贸易总值高达23308865万两。1866~1869年,汉口出口的土产品以茶叶、砖茶、油漆等土特产为主;1901~1912年,虽进出口品种有所增加,但其出口仍以土产品为主。晚清时期,汉口还经营诸如铁轨、机车、水泥、铁器等转口贸易以及由外国商人、洋行及投资厂进行加工、半加工的农产品贸易。汉口的商品“集散中心”或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与作用一直保持着,因为汉口与国际市场相联系,所以它注定成为国外商品销往内地,内地商品销往国际市场的转运中心。

——摘编自吕一群《晚清汉口贸易的发展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汉口城市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汉口城市贸易发展的深刻影响。
2 . 据如表可知,张之洞
时间活动
光绪十四年(188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织布官局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广州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设立湖北织布官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又建成朝北制麻局,与织布官、课丝局、仿炒局合称为“湖北纺织四局”。四局初为官商合办,后改为官办

A.实现了湖北纺织业现代化B.为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奔走相告
C.带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创办的洋务企业封建色彩浓厚
3 . 李鸿章曾向朝廷建议“应劝谕华商,集资购器,设局自行制造,以敌洋产而保利源。”当时另有官员认为上海、武昌等地用机器织布纺纱,“诚宜推之各省及各郡县,官为设法提倡,广招殷商。”这段材料说明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洋务派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后盾
C.洋务派主张吸收民间资本实现求富理想
D.清朝政府对民间投资设厂持放任态度
4 . 洋务运动期间,部分洋务派秉持企业工人加班不加钱的理念,1881年,福州船政局将工人工作时间上调至每日11小时;湖北织布局也是在1893年后,将工人劳动时间延长至12至13小时。这表明,部分洋务企业
A.经营理念落后B.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C.缺乏市场意识D.借鉴西方管理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