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晚清东南督抚曾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些协定(     
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完全出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2 . 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社会性质的变化B.中央权力的下移C.民族危机的加深D.八国联军的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称要消灭所有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有联系的事物。他们把一些铁轨拆掉,焚烧火车站和切断电报缆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具有盲目排外性B.激发了国民的抗争意识
C.形成了统一领导D.结成了广泛的革命战线
2023-12-04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曾代政府拟定过一份“合约”(节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国前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编者按:4亿两)。

●各国兵船已在中国者,不准驶出;各国租价照今加倍;将总署交还中国。

●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大米不准出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合约”内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6-01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押题考历史试题
6 . (这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A.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开端B.主张通过绝对平均主义救国
C.促成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D.对近代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
7 . 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到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再到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最后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贯穿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是(     
A.国家出路的探索B.早期近代化的尝试C.学习西方的深入D.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024-03-0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孙中山曾回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无不视他们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庚子义和团运动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肘叹息”。舆论的变化反映出(     
A.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反清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辛亥革命提升了民族观念D.国人参政热情的空前高涨
2024-03-21更新 | 26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B.运用了宗教的手段
C.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关于材料中所指的“暴乱”,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暴烈的排外行动中蕴结着经济意识B.“仇教”中蕴含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
C.历史的局限性掩盖了民族的正义性D.强烈的御侮心同陈旧的天朝观结合
2023-11-20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