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毛泽东翩然到渝的目的是
A.与国民党谈判,商讨第二次合作B.召开七大,建立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统一D.确定中共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政策
2 . 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事”,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蒋介石
A.尚未做好内战准备B.顺应民意争取和平民主
C.失去全国民众支持D.主张国共两党共治中国
3 .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和平民主局面D.拟出席“国民大会”
2020-01-17更新 | 383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2018-05-23更新 | 893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的史实应该是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政协会议召开D.北平谈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7 .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幅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8 . 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是(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召开国民大会和制定宪法
C.解放区与人民军队的合法化
D.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