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当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签名的致敬信。信中说:“您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A.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广泛支持B.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C.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与决心D.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领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2021-12-16更新 | 894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2021-06-09更新 | 7418次组卷 | 64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4 . 在重庆谈判中,国民党认为解放区政权已成为和平障碍,因而在政令统一前解放区政权须予取消,但仍期望双方能商得具体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亦同意在解放区政权问题上继续商谈。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共
A.谈判未有任何成果B.谈判双方相互妥协
C.双方关系彻底缓和D.谈判结果难以预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战后中国的和平如果能够实现,它必定是与这种妥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妥协”的理论意义在于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D.提供了国共和平建国的可能
6 . 1945年8月,毛泽东向党内提出:“时局变化,抗日阶段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向重庆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由此可见,当时
A.国共两党出现全面的政治军事对抗B.国共两党的战时合作关系已经破裂
C.国共关系成为国内政治的中心问题D.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方案趋于一致
2020-10-16更新 | 22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次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当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8 .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此言论的主旨是
A.着力揭露国民党独裁的本质B.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C.表达了中共和平建国的诚意D.反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9 . 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A.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
C.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10 . 下列城市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其先后顺序是
A.武汉一广州一南京一重庆B.南京一武汉一广州一重庆
C.广州一武汉一南京~重庆D.重庆一武汉一广州一南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