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者杨奎松评价某事件时指出:“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两者完全是背道而驰。”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和谈B.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D.1949年的北平和谈
2 .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2020-11-23更新 | 1088次组卷 | 19卷引用:皖赣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战后中国的和平如果能够实现,它必定是与这种妥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妥协”的理论意义在于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D.提供了国共和平建国的可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人民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6 .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长征
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决战淮海

A.打土豪,分田地B.打倒列强除军阀C.渡江战役D.重庆谈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019-01-30更新 | 2346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文综历史部分(全国Ⅱ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10 .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国共关系有所缓和,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D.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