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施政,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实行了一整套有别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政策,并且明确这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而提出的,尤其是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税收、尊重知识分子等各项政策。如胡乔木所言,这个纲领的制定和发布,“不论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政》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的主要特点,并简评其施政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对解放战争的意义。
2022-02-2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14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除了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场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1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战争立刻开始渡江作战。4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理论。
(2)依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过程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2021-10-28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