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45年10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材料中的“会谈”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B.八七会议C.重庆谈判D.中共“一大”
2022-05-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毛泽东翩然到渝的目的是
A.与国民党谈判,商讨第二次合作B.召开七大,建立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统一D.确定中共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政策
3 . 柳亚子盛赞“毛公乃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柳亚子的话和下列哪件事有关(       
A.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B.西安事变C.国共合作抗日D.重庆谈判
4 . 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事”,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蒋介石
A.尚未做好内战准备B.顺应民意争取和平民主
C.失去全国民众支持D.主张国共两党共治中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领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2021-12-16更新 | 894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45年9月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各部队“急向所规定之受降集中地区之附近,完成一切受降准备。”“受降地点以外之重要城市之据点,应迅速以有力部队接防控置之。”“奸匪活动地域,应集中优势兵力择要封锁之。”这反映了
A.抗日战争进入到决胜阶段B.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C.国民党急于争夺胜利果实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7 . 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商讨和平建国方针的
A.重庆谈判B.西安谈判C.南京谈判D.北平谈判
8 .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会晤毛泽东,提出了谈判的原则是“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这一原则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B.承认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引诱中国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