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0年代,他在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日趋反动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坚持“国家至上”,忠诚于艺术,到宣称“人民至上”,强调“最后的胜利永远是属于人民的”。1946年,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响应中共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他说:“过去我只晓得抽象地爱国,不知爱什么国……现在我知道,爱国只能是爱新民主主义的国,现在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闻一多的思想转变,凸显了他在为人民的民主与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陈恩国《闻一多抗战后期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面商国家大计。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等飞抵重庆,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于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双方“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由于蒋介石坚持统一军令、政令,取消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拒绝承认解放区各级民选政府的合法地位和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的主张,双方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统一。

——摘编自崇文书局《重庆谈判》

材料二   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核心的国民政府代表团抵达北平,经约两周的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主要内容为: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的民主联合政府。同时,中共也同意在战犯问题上,可以在和平条约中不提蒋介石三个字;国民党军队的数额、番号、官长均可照旧不动,驻地问题可以研究;是否签字后马上渡江,也可以商量;南京政府在新政协开会,即联合政府成立前可以继续存在。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摘编自王奔宇《张治中与北平和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重庆谈判与北平和谈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和谈的共同作用,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5-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若飞早年随舅父黄齐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积极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他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3111月,王若飞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面对严刑拷打,他坦然应答:“招字,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去了。”抗战时期,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19458月,其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1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王若飞出席会议,在同国民党,各民主党派代表谈判协商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党的原则、立场与灵活的妥协、让步,以及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精神,受到多方赞扬。“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伴随王若飞走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摘编自冯建玫《王若飞:忠诚干净担当的革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若飞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若飞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024-03-2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在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方面,国民党更是颇费周折……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

——摘编自高莉《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等

材料二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抗战胜利后,美国十分担心苏联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势力。19459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从9月下旬起,大批美国军舰载满国民党军队驶向大连。

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

——摘编自田保国《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2024-03-24更新 | 5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

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从8月16 日开始着手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

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大约有30多篇。毛泽东抵渝前,有《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报道,关于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有报道五六则之多。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报道中多用“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表述。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国共两党机关报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组织阶段从1923年后期持续到1926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主立宪乃国民革命之预定目标,外应世界潮流,内应国民要求,不可缓亦不能缓。战后新中国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国、民主宪政的口号,不过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反动统治的一种手段。蒋介石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政治的实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领导国民大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说明蒋介石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举措。
2024-01-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括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 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 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 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 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 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注: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如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 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一三事》

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 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 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 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9-26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南京路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山东·一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派出赫尔利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马歇尔来华“调停”,以便“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可是,美国的估计遭到挫败。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1947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提取材料中美国二战后对华政策的重要史料信息。
(2)结合材料及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动及意义。
2021-04-20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4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