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2 .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2021-11-26更新 | 338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显著的特点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D.体现了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021-08-1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6月天津市河东区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卷
4 .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021-07-02更新 | 2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预测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2021-04-29更新 | 195次组卷 | 43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统练5历史试题
6 .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宪法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238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1048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发生于1953年的是(     
①颁布《共同纲领》②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④
10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在中央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以明清史实为例,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件体现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性质与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法治建设发展进程。
(4)综上,谈谈从古至今,你对我国政治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