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上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22-01-02更新 | 438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获得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外交理念体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安全观;21世纪初的理念是“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
A.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B.外交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C.外交政策赢得国际广泛赞誉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3 . 20世纪50年代,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致了长篇开幕词。他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本次会议
A.壮大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B.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彻底破产D.形成亚非团结一致的万隆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020-07-03更新 | 964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新育才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7 . 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8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2019-01-30更新 | 2540次组卷 | 6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代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019-01-30更新 | 2527次组卷 | 4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