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了什么作用?
(5)材料三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6)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021-10-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3 . 新中国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宪法
A.有鲜明的中国特色B.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具有博收慎取精神D.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4 . 1954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