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17-12-14更新 | 2783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7年11月第一次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维护团结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的政策
C.“求同存异”的原则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 . 周恩来说:“……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下列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C.和平共处D.不结盟
6 .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如表所示各项对应准确的是
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苏联建交结盟
B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入不结盟运动
A.A
B.B
C.C
D.D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9 .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推行不结盟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