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发言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提出了重要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边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2016-11-27更新 | 39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杭州萧山三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5 . 一位外交官曾说,这次会议之所以能自始至终贯穿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让世界相信撇开中国就谈不上亚洲和平和世界繁荣,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周总理的卓越的外交战略和政治才干。“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日本东京B.印度尼西亚万隆
C.瑞士日内瓦D.美国旧金山
6 .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开罗会议D.第26届联大
7 . 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9 . 1955年新中国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B.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的削弱D.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