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是在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D.不结盟国家与政府首脑会议
2021-01-23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5年初,美国加紧在国际舆论上攻击中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美国此举的直接用意在于
A.破坏万隆会议的召开B.将“冷战”思维引向远东
C.加强对中国的包围封锁D.离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3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4 . 1955年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某国际会议发表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求同存异的建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确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图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的场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A.“求同存异”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 .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7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谈时B.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8 . 下表为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时间建交国家
1955年尼泊尔
1956年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7年斯里兰卡
1958年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9年苏丹、几内亚
A.美国孤立政策的失败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的明确表述。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精神,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

——摘编自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求同存异”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从1949年至1955年4月,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在亚非,同中国建交的仅5个亚洲国家。亚非会议后至1959年,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达到15个,增加了6个亚洲国家和4个非洲国家。这表明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A.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B.实现了外交战略根本转变
C.完全摆脱了外交孤立困境
D.意在为重返联合国作准备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