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2021-03-05更新 | 592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作主,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表明毛泽东
A.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号文件,决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由此,可看出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 )
A.遏制中国B.联中抗苏C.扶植中国D.独霸中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月,斯大林派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西柏坡,与中共高层就时局和未来建国问题进行了接洽。同年7月刘少奇亦到莫斯科与苏方就合作问题进行协商,随后中方即发表“一边倒”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2月出访苏联。苏联曾在1945年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以维护其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毛泽东此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废除旧约,在平等基础上与苏联签订新的同盟条约。

中苏双方在会谈中产生巨大分歧。斯大林要求旧条约的形式不可修改,而中方则坚持新条约首先在形式上必须全新;苏方希望保留旧条约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特权,尤其是掌握纵贯东北的中长铁路,并且继续在旅顺和大连拥有“租让地”,而中方则要求苏联将上述三地的主权和技术设备全部归还中国。

经过激烈争执,苏方做出重大让步,基本认同了中方的主张。中国也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进行了妥协,如允许苏军在面临战争威胁时可以沿中长铁路调兵,但要求苏方口头承诺解放军在战时也可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进行调动。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苏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斯大林之所以做出大幅度让步,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冷战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一旦中苏谈判破裂,美国势力即可乘虚而入。而与中国成功结盟则可极大增强已方阵营的实力。对于中国而言,苏联提供的规模空前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不可少的。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中苏在条约谈判中的分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积极影响。
2021-02-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6年2月,毛泽东说:“美国是不好依靠的,它可能会给你一些东西,但不会给你很多”,“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毛泽东旨在说明
A.打破美国对华封锁的重要性B.新中国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
C.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必然性D.争取苏联援助是外交的重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