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冷战时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说明中国外交(       
A.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B.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建立
C.致力于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D.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
2 .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D.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3 . 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主张是(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不结盟
4 . 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B.新中国外交更具包容性
C.中苏关系开始恶化D.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不再起作用
2022-01-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3年,新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重大外交政策,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长期实行对外开放D.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6 . 有学者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过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和□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处高频的关键词应是
A.“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B.“互利共赢”和“不结盟”
C.“独立自主”和“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和“全方位外交”
7 . 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进入21世纪,中国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这说明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8 .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新中国
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B.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突破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D.调整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9 .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2018-06-10更新 | 5105次组卷 | 89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