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刘知几(661721)是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在他的作品《史通》中,他提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史家著史也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春秋时期“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史书必然“多有阙如”;汉代“普天率土”“远近无隔”,史料丰富,史书内容也就“倍增于春秋”。他批评有的史家“直以事不类古,改从雅言,欲令学者何以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方异?”在《疑古》篇中,他指出“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简,推此而言,则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他还批评司马迁的《史记》“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认为其“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后世很多史家认为,刘知几的历史观有其复杂性和矛盾性。

——摘编自聂中庆《略论刘知几的历史观》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前的史学界,学者们依然走着过去的大路,对历代正史加以补做或改作;民国成立之后的史学,方向更多,大要言之,除继承前期的成绩,加以发展外,又多出:一、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研究,二、中外交通史和蒙古史的研究,三、敦煌学的研究,四、小说、戏曲、俗文学的研究,五、古史的研究,六、社会史的研究。后期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难物史观”输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第四是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第五是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至今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2024-05-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图1、图2分别为不同时期深圳街头的标语牌,图11981年,图22020年。



联系图1与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原是闭关自守的封建大国,清政府跳不出“天朝至尊”的落后观念,把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的西方看成蛮夷之邦,对西方各国的通商贸易要求一味地回避、拒绝。但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和一系列极为不平等的条约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对外通商和经贸往来已成定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由此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同欧美各国进行贸易的,体现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自主性,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40年代以后,由于鸦片的输入,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逐渐演变为入超。

——摘编自刘光钦《晚清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开展有关的贸易活动,由于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有着明显差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并深入发展。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和我国建交,我国便积极地对外拓展经济联系,在1973年引入26个大规模项目和价值43亿美元的设备;1978年继续引入合同金额为78亿美元的22个大型项目,并提出将大连建成北方经济特区的设想。到1993年,我国逐渐形成领域宽阔、层次丰富、重点明确、点线面有机融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罗锦隆《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并深入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