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农民困难户社会主义劳动社员差别合作社资本主义农业
频次1118474575148413933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生产收入经济农民大队农村干部致富社会主义党员
频次1241201141149172453938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经济地区社会主义农村企业扶贫分配农民群众先富
频次389318270187172166145143123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9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5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摘编自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
2022-09-06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万里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指出农业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是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并亲赴小岗村调研指导工作。1978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万里公开提出对“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万里调任中央担任副总理并分管农村工作,在1982年的农业书记会议上讲道:“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万里的推动下,1984年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1988年万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万里的提议下,1992年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写入了宪法当中。

——摘编自李云鹏《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里农村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简介
194919771957年,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和集体企业的占比由1949年的26%和0.5%上升到54%和19%。主要国营企业由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品的生产和分配、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生产资料由中央部委统一分配,其余的国有企业则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1978~1992197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配套文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增强企业活力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992年以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改称为“国有企业”,为国企所有权改革铺平了道路。经营机制市场化、产权多元化、多种所有制性质资本相融合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綦好东等《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变革”,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从194910月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求新是中国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简介(部分)

章节标题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制定价格、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
说明:通过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形成了系统性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第八讲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1
第十讲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内容:1950年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起了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二讲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2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参照第一、十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主席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0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西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仅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铁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铁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2020年春,她在疫情中拿出1万元捐助武汉。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纪兰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的新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概括这两项活动共同反映的社会转变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时候,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
10 . 近现代贸易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五口通商以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从对外贸易上占有最大份额的中英贸易看,在整个40年代,由广州输往英国的货值,仍居于五口的首位。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之由广州北移上海,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在五口通商之后不到10年的光阴,便已趋于衰落。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中央于1979715日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将“出口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要求将深圳特区建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广州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特区建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