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1980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4-04-16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角度及内涵;解读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 建国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将大熊猫的形象塑造成“外交礼物(1949-1982)”“世界现宝(1983-1989)”“东方明星(1990-2007)”和“形象代言(2008-至今)”。大熊猫的形象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华特色文化符号。可见,大熊猫形象的塑造有助于(     
A.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B.扩大中国外交话语权
C.促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D.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     

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3-03-26更新 | 1347次组卷 | 34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稳步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比照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多变,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范围弥散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焦虑与困惑,习近平主席从“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把新时代锐意发展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理念表达,全面系统地展现为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智慧与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发展的中国方案,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感召力,照亮了指向未来的人类历史进步之路。

——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人类进步之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年中共八大至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为照亮“指向未来的人类历史进步之路”而做出的努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21年3月一组“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片在互联网上热传:一张照片是1901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辛丑条约》时合影,一张照片是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平等对话的场景。参考快评:“两个辛丑年对比,中国早已‘换了人间’!”这种外交状况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与美国外交分庭抗礼B.美国单边主义局面被打破
C.国际关系趋向民主化发展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2021-05-10更新 | 123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天津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说明这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1933年初,沿海江浙一带流行痘疹病,规模极大、发展迅速,国民政府在中央成立防疫中心办公室,同时发行了内容详实的《防疫手册》,著名中医学家王忠奇临危受命就任防疫总调度,在细致的病情调查后,通过病菌类的培养,发现了抑制病菌传染的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的救治资料。在王忠奇的建议下,国民政府颁布相关法令要求民众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封城、封县和封村,对铁路交通进行管制,防止人员大规模流动,进行病人的集中隔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严密的治疗制度和防疫制度,1935年,江浙地区的痘疹病基本消失,民众回归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30年代我国防疫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材料三   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与各国友好合作,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

——李克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中国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善所采取的措施。
2021-03-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苏联
1947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1947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1949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49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指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材料三   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指出:“世界历史在时空上囊括全球。”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很多普遍史或世界史著作仍然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束缚,无视甚至否认西欧北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下,“欧洲中心论”无法解释全球各种复杂进程的演变,西方一系列历史学传统观念受到批判。

——摘编自董欣洁《全球史研究打破“欧洲中心论”》


(4)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注意论文题的归纳总结,角度的选择)
2021-01-27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