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从而调整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以下关于《大宪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议会起源于《大宪章》
B.构成了世界性法律体系“民法系”
C.拿破仑法典在《大宪章》的基础上形成
D.否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2022-12-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2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关系历来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问题。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②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④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2022-12-21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21-22高三·浙江·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如图是彦涵于1948年绘制的《豆选》,反映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针对老百姓不懂文字的现实创造出的一种选举方式,一颗豆子即为一张选票。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B.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措施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D.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022-12-20更新 | 228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4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转型时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乡作为基层组织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乡校,即乡中设立的教习之地,它不仅仅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场所,还是乡人参与讨论时政之地,商鞅变法后秦集小乡邑聚为县,县政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县以下有乡、里和亭两种不同的政权系统。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是治安组织。

材料二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战国时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夷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依据彭丰文《秦人已经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编制

材料三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兴起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周代,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他们接受教育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少部分的士跻身于卿大夫的阶层,大多数人则降入庶人的行列,成为士农工商的一分子,这是士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王官下降、庶人上升也增加了士人。士人既在本邦国“学而优则仕”,也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仕无定主”。随着君主对于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逐渐盛行。

——整理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及产生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士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人兴起”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022-02-09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