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宗时,金朝改用宋官职,海陵王时,广泛任用汉人参政。到了世宗朝,许多女真贵迁居中原后投戈息马,购买田地,“课童仆力穑”,“不堪战阵”。金世宗曾说“女真旧风最为纯直,不知书”,为此,他开设女真进士科,倡导学习《论语》《孟子》《春秋》等典籍,同时又下令禁止女真人改易汉姓,要求宫中卫士学习女真语。他诏令地方官让女真人习骑射,“其弛慢过期及不亲监视,并处罚之”,在维护女真传统奴隶制的同时,允许“力不赡者”将土地“佃于人”。《金史》记载世宗“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号称小尧舜’”。

——摘编自刘美云《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世宗治国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世宗治国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020-05-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业的延续。宣帝出身微贱,遭受过许多磨难,对干不法官吏鱼肉百姓早有体会,在位期同特别注重吏治的整顿。一再派遣使者或承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等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他每隔五日,便要听取丞相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和这些地方大员,都要亲自接见并仔细交谈,听取他的打算,以后拿他的行为与诺言相对照。如果治绩不好,便要认真查找其中原因。他认为州郡太守选任得当,对于一郡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具有决定作用,更换频繁会引起地方的不安定。对于郡守、刺史一级政绩显著的,便亲自颁发文书,加盖国玺,加以鼓励,增加俸禄赏赐,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选拔他们来接替。由于宣帝对吏治认真整顿,“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六个“循吏”的传,除文翁是文帝时的人外,其他王成、黄霸、朱邑、龚逐、召信臣五人,都是宣帝时的良吏,“所居民富,所去民思”。其他还有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皆称其位”。史籍又记载:“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乐土,岁数丰穰。”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整顿吏冶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宣帝整顿吏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官鬻法(也祢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色旅游资源”进产,并直接主特运往行镐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进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鬻”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