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均田令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以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天80亩,妇人40亩;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奴婢按良人办;丁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还大力鼓励百姓垦荒,并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如蒲州刺史杨尚希颇有惠政,督导人民“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劝课农桑,更开三十六水门,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隋朝政府相继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隋朝大业年间,又修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经探出粮窖259个,其中大窖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储粮数千石。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库存粮食依然尚未用尽。隋朝一系列粮食安全举措,为开皇盛世的到来提供了条件,为隋炀帝的军事远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编自刘长林《浅论隋朝应对粮食安全采取的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分工明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秀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2020-06-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区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据《管子·五行》记载,“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战国以后此制度被废弃。汉武帝时代,很多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接受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规定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作为向汉武帝进献玉璧时的衬垫之物。后因反对者众多,又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白鹿皮币虽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能算是实物货币,更没有发挥货币的作用。但它与大额虚价的纸币,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白鹿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荐璧的制度……。

——摘编自姚朔民《货币文化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发行白鹿皮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白鹿皮币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分工明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秀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时期诗赋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朝廷颁布贡举新制,罢诗赋而以经义取士,“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甲辰,立八行取士科”,正式实行“八行取士”。诏令天下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来举荐和选拔人才,学校取士成为进入仕途唯一途径。为了有效推行八行取士,宋微宗御制《八行八刑条》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八行全备之士,经乡、县、州考察核定后,奏入太学,直接成为上舍生,再经大司成考定,可释褐授官,犯不忠、不孝、不悌、不和,终身不齿,不得入学,据《宋史》记载,大观元年六月,“上舍生二十九人及第”…,一批有德之士被举荐出来,如李文会、宋京等人以德服人,堪称典范,地方是否有八行之士,也是衡量官员德化之行的标准,是对家族或乡里的一种肯定。对八行取士,也有士人婉拒躲避,有朝廷官员批驳它注重德行而不强调才能,限制了有主张、有见解的人脱颖而出,将士人的言行框定在“八行”的范围之内。

——摘编自王晓辉《论宋代八行取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八行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八行取士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传统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或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屯田活动规模和范围都不及两汉,但却有所深化和发展。魏晋时期,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但其屯田体制在两汉基础上却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职官系统日臻完备。西域长史是魏晋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属吏众多,比对内地郡一级行政机构设置。并且改变了以往以兵屯为主的单一局面,民屯比重日益上升。据记载,无论兵屯还是民屯,均有西域少数民族参与其中。魏晋中原王朝以楼兰和高昌为中心长期派兵屯戍边塞要地,持续开设屯田区,以屯田与戍边相结合,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传入西域,就地生产军粮,有力地支持了对西域的军政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内地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屯田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大唐新语》记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此外,还下诏修订《氏族制》,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中国通史·隋唐部分》


(l)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