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7698750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2020-04-24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世风日下,吏治腐败。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宋高宗时期政府加重赋税,又使农民造反。宋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他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设立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荫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在军事上,整军兴武,改革军事制度。文化上,倡导百家争鸣、共同发展。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

——摘编自刘振鹏《中国皇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括宋孝宗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孝宗改革的影响。
2022-08-04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   明初,蒙元残余势力不断南下侵扰,迫使明朝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部边境。受限于南北经济差异与物产不平衡,边镇军需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而“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洪武三年,朱元璋旨准山西行省谏言,实行将盐政与边政相结合的开粮纳中制度,简称“开中法”。“开中法”分为“报中——守支一市易”三个环节,即先由开中商人按户部榜文所示项目,将所需粮草物资运往边防戍所,换取盐引;再凭所获盐引至指定盐场支领官盐;支取官盐后,到指定地区销售。“开中法”在有效保证边镇地区军需供应的同时活跃了食盐交易市场,并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与运输负担。为降低成本、扩大盐利,部分商人招募劳力前往边镇拓边垦殖、建筑商屯。使“边地尽垦,而塞下粟充溢露积,饶于中土”。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开中法”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中法”的历史作用。
2020-05-30更新 | 2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