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疆域的扩大,金朝的统治者逐渐改变过去贱老的习俗,开始借鉴中原王朝尊老养老的传统。大定八年(1168年)“制子为改嫁母服丧三年”,泰和年间定有律令“祖年父母、父母无人侍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应加以重惩。赋役方面,规定对,年老且无负担赋役能力的年老者施以减免,体弱年高者作为特殊群体,得到了特殊照顾,金朝还会赐予这个特殊群体米、绢等物资。金朝还设立了养老处所,专门优抚退役的老兵。皇室还会设宴款待民间耆老,皇帝赐给饮食,对庶民百姓来说,这是极高的礼遇。纵观金朝的养老措施,虽没有中原王朝的具体、规范,但也涌现出一批孝子、忠臣,并形成了一股社会风尚。

——摘编自倪屹、徐洁《金代尊老养老风尚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金朝的养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朝尊老养老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2年至1863年,清政府国库平均收入仅为道光前期常年的70.4%,其间以1853年为最低,为常年的41.5%。其中银两收入减少尤剧,1856年减至常年的21.5%。当时大钱票钞贬值,钱文收入大增,1857年更是增至常年的18倍以上。其所占国库收入的比重也大大增加,1856年至1859年间约占70%,显然,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银荒现象。从1853年起,清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各种新的财政措施。第一,推广捐例。清政府鼓励劝捐助饷,根据数量多少赏给盐运使或副将等职。第二,发行纸币及大钱。据不完全统计,清中央政府几年中发行官票9781200两,宝钞27113038串,铜大钱合银450万两,铁大钱合银375万两。第三,举借内外债。从1861年到1865年,苏、浙、闽、粤等省先后向英、美各国洋商举借过12笔外债,借款总额达1878620万两,大部分由海关税收作为偿还担保。第四,增加赋税。厘捐名目繁多,捐务名目有卡捐、饷捐、房捐等近二十种,大多彼此雷同,重复抽收。

——摘编自付志宇《略论晚清财政危机与清政府的经济对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出现银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推行财政措施的弊端。
2023-02-15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总汇……办事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无流弊,自勿庸复改。”军机处得以保留。这一事件说明(     
①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                            ②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
③官制改革遭到巨大阻力                            ④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高祖刘邦鉴于“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分封诸侯之间本弱末强、尾大不掉的政治态势。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后为文帝采纳,分齐地为六国,分淮南王地为三国。景帝即位后,晁错力主“削藩”:“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晁错建议,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景帝三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国诸侯王相互勾结,以清君侧为借口,公开举兵叛乱。景帝因听信袁盎进言,误杀了晁错。三个月后,七国叛乱平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景帝削藩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2022-08-30更新 | 39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之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随堂练习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263年,法国推行币制改革,规定国王货币为全国流通货币,排斥领主发行的劣质币。这一措施
A.标志着法国民族国家形成B.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剥夺了领主的货币发行权D.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均田令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以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天80亩,妇人40亩;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奴婢按良人办;丁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还大力鼓励百姓垦荒,并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如蒲州刺史杨尚希颇有惠政,督导人民“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劝课农桑,更开三十六水门,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隋朝政府相继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隋朝大业年间,又修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经探出粮窖259个,其中大窖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储粮数千石。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库存粮食依然尚未用尽。隋朝一系列粮食安全举措,为开皇盛世的到来提供了条件,为隋炀帝的军事远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编自刘长林《浅论隋朝应对粮食安全采取的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史》记载,金世宗“善骑射,国人推为第一,每出猎,耆老皆随而观之”。他认为:“女真旧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汝辈当习学之,旧风不可忘也。”大臣唐括安礼言于世宗曰:“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世宗随即说:“朕谓卿有知识,每事专效汉人……卿习汉字,读诗、书,故置此以讲本朝之法。前日宰臣皆女真拜,卿独汉人拜,是邪非邪。所谓一家者皆一类也,女真、汉人,其实则二。朕即位东京,契丹、汉人皆不往,惟女真人偕来,此可谓一类乎?”

材料二   当政局刚一稳定下来,国家步入正轨,金世宗即开始了对女真民族的整顿与改革,其措施主要是推广女真文字,加强女真青年的教育,“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在世宗看来,女真民族淳朴自然的“旧风”,不但不与儒家的伦理观念扫背谬,反而十分契合,因此要加以弘扬,以这种“女真旧风”来实践儒家伦理思想,世宗还希望通过艺术途径给女真旧风打强心剂。在一次宗室宴会上,世宗感慨族人唱歌都用汉语而说道:“吾来数月,未尝有一人歌本曲者,吾为汝等歌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金世宗的民族观。
(2)据材料二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3)“世宗感慨族人唱歌都用汉语”说明了什么?
2022-02-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部同。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780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实行改革。他发布系列法令,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拥有了完全的人身自由,贵族不得再任意干预;废除行会制度,鼓励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废止和减少多种国内关卡;颁布宽容法令,宣布善待不同教派的人士。他的改革使奥地利从一个中古国家一跃而成为一个近代国家,成为开明君主制的一个典型。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A.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受到宗教改革的启发D.被法、美等国所效仿
2021-07-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均建都北京,出于政治目的,对大运河的管理利用非常重视,专门设置了直属中央的京杭大运河地方管理机构——漕运总督。明代整修通惠河闸坝:扩建改造会通河,并增建船闸至51座;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泗水运河路线改道为韩庄运河线。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侧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的载重量为4000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均未付诸实施。

材料二   新中国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0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滁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l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以上材料均摘自泗县志《大运河历史变迁流经泗县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在明清和近代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改造的特点和意义。
2021-07-1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