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

——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3-04-03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全国各县一律实行县长制,县政府和县长分别代替县公署和县知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县组织法》,强调:“吾人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而易以总理重县轻省之新观念。总理于民权主义与建国大纲中,汇精聚神,唯在直接民权对于县自治之实际行使。由此可知,县自治者,实三民主义之基本知识。”被任命为县长之官员,应先试署一年,考核成绩优良者予以实授,以三年为一任,期满成绩优良者可以连任或升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19301934年的福建更动县长289人,最短的任期只有4天。规定考试应成为县长任用的主要途径,但据1932年内政部统计,各省通过考试取得县长职位的比例最高的是安徽,但也仅有17.6%。蒋介石也承认:“县为执行一切政令之中坚,其重要如此,而行政经费之微薄又如彼,实无从充实组织,延揽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地方自治的推行,抑或省、县行政结构的建立,国民政府只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格拉古兄弟改革前,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也在筹划复兴小农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循着罗马贵族的仕途先后担任神职和军职,在人民中颇有成望。公元前133年,在罗乌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每户占地总数不得通过1000犹格,超限土地收归国家分给无地农民。提比略·格拉古的法案后遭到元老贵族极力反对,后来提比略·格拉古及其拥护者300余人被反对派杀害。公元前133年和公元前132年,提比略·格拉古之弟盖约连任两届保民官。任职之初,盖约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再次任职,规定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随即恢复提比略·格拉古土地改革法案。为了防止灾荒他实行了粮食法,由国家购进粮食,低价卖给农民。盖约还推行筑路法以改善交通并解决无业平民就业问题。还推行军事法、行省包税制。盖约改革遭到反对派极力反对,公元前122.盖约其拥护者3000余人惨遭杀害。在古罗马处于城邦危机时期.小农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趋势的条件下,格拉古兄弟改革难以成功,但改革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生活条件,沉重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这些都具有明显进步性。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拉古兄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措施并予以简要评析。
2021-12-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财政状况很不理想。北洋政府欠各国款项及利息叠加致使南京政府不得不向各国借款来缓解财务紧张状况,因此出现了旧债加新债的财政局面。中国的盐税主权因偿付外债的需要而步步丧失。加之历史上盐税征收很重,盐税及附加税截留不断增加,这些都成为实施盐税改革的社会条件。因此改革盐务机构、颁布新《盐法》、统一盐税税率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虽然新《盐法》看起来具有改革精神,但直到抗战前期,也没有确定具体实施的日期,最终流于一纸空文。

——摘编自纪秋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盐税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盐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盐税改革。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社会矛盾尖锐。唐武宗针对唐后期复杂的形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改革。唐武宗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为相,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武宗虽为宦官所拥立,但后来采取措施收归宦官仇士良所掌握的禁军权,并下诏禁止宦官插手干预外廷政事。武宗怀柔河朔三镇,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842年,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844年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因武宗年号“会昌”,这一时期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摘编自王洪明《唐武宗与会昌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武宗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武宗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惟其以尚武之精神”,加强军队将士身体锻炼。1902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遵循“仿洋改制”,“德、智、体”三育并重,主张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体育,将体育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积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加强女子体育从而实现中国“人种”的改良。

——摘编自《康有为体育思想考析》

材料二   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陕甘宁边区通过实行三三制、精兵简政、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根据地建设……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两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的体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性质并说明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仿照以上问题,补充设计一个思考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率团访苏,到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中苏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此后,1955年3月,中苏双方又签署了新的协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通过口头协议又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项工程。经过反复核查调整后,最后确定为.154项。因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故通称为“156项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次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计150项。

——摘编自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6项工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6项工程”实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61年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日俄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在1905年爆发了革命,严重威胁了沙皇政权。1906年7月,沙皇任命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进行系列改革。11月颁布《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的现行法令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在破坏农民村社份地所有制的同时,推行新的土地私有制,扶植富裕农民,同时向远东、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地区移民。12月,斯托雷平提出明确中央政府权限改革的计划。1907年11月,提交关于普及初等教育的相关法律草案,明确要在10年内实施初等教育的普及。1910年1月,斯托雷平又把有关在西部六省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的立法提案递交给国家杜马。1909—1913年,沙俄粮食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俄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然而,斯托雷平改革没能有效地解决俄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遭到国内一些保守贵族势力的强硬反对和阻碍,也未能防止俄国革命的爆发。

——摘编李丹、陈丽平《简评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斯托雷平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六科设掌印长官“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若干(从七品),是六部独立监察机构,不隶属其他部门。凡六部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明朝出现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的科道并立现象,同时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明朝对科道官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监察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鉴察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