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遗产税亦称继承税,于清末民初引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郭嵩焘等驻外使节较早地了解了西方国家开设的遗产税情形,并传递给清政府高层。1901年,张之洞会同刘坤一,建议清政府实行遗产税,提出如中国能办(遗产税),即使为英国二十分之一,亦有五六百万银元财政收入。1910年,梁启超将遗产税视为“最良之税则”,批评清政府未能实施这些“足以均贫富之负荷者”的税制。民国建立后,为获列强认可,北洋政府承认清政府历年战争赔款和外债,财政亏空严重,遗产税的筹设也有了较大推进。首任财政总长周学熙将遗产税等新税目归入国家税项,熊希龄任财政总长时,将遗产税列入三年度财政计划;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着手制定遗产税的具体系例和实施细则,规定遗产税征税范围、起税点和税率层级,等等。但是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开征遗产税的社会经济条件,最终不了了之。

——摘编自雷家琼《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遗产税引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北洋政府时期遗产税筹设的构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四是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来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炕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前途"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他将邹平实验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农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活动力。……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状况有了一定好转。

——摘编自李满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实验活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简》中有关经济关系调整的有:《田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摇律》《司空》《效律》《传食律》《藏律》《牛羊课》等十余种。《秦简》《法律答问》中有一条问答:“、盗徙封,赎耐。何如为封?封,即田千百。顷畔封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何重也?是,不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奎陡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但“唯不幸死而伐棺梆者,是不用时”。凡是“雨为澎,及秀粟”“稼已生后而雨”“旱及暴风雨”“水潦轰蚊、群它物伤稼者”都要及时书面报告田地受益或受灾的具体顷数。

从《秦简》来看,秦对商户是另有市籍的。对外地来的商户,实行“布吏”制度。商户新到某地经营商业,必须先持通行凭证送交官府登记。如果“客未布吏”,就同他交易,罚一甲。

——摘编自刘序传《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秦代的经济立法改革。
2019-04-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云南省楚雄州普洱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监测试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一 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尉,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到强化。刘秀把州牧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释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极大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经岁无功”。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次年(公元53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遗名王,多所贡献。”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秀民族政策的特点。评析刘秀对匈奴的民族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厉王即位后,面对夷狄交相入侵及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失灵的局面,进行“革典”,实行强化国家政权的新制。周厉王起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还派出官员到诸侯国任职,甚至将一些诸侯国由一国拆成几国,打破了周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周厉王对内实行了专利制度,把原属各级封君王臣共享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周王室所有。周厉王的革典举措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国人谤王”,他又推行了加强思想控制的“弭谤”政策,成立了以卫巫为首的监督执法机构,“使(卫巫)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南方的楚国,熊渠在夷王时期背叛西周,僭号称王,构成了对西周王朝的威胁;随着周厉王不断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重新臣服于西周。……公元前841年,在愤怒的国人的进攻下,周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最后死在彘地,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革典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李玉洁《评周厉王革典》、张应桥《重评周厉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厉王“革典”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厉王“革典”。
2019-07-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建立后,国营钢铁工业建设摆上有关部门议事日程。保护国内铁矿资源,特别是防止新发现的铁矿区被外部势力染指,成为当局的当务之急。而日本自清末以来即觊觎攘夺中国铁矿资源,到民国初年,中国一批极具开采价值的铁矿区相继与日本发生关系,且呈现日渐加重之势。受日本市场和“一战”的影响,铁矿业利润丰厚,中国民间请领铁矿也呈蜂拥之势。19141122日,经袁世凯批准,铁矿由国家专营的国有策被批准执行。铁矿国有策是北京政府对当年4月颁布的《矿业条例》所进行的一次重大修改,它限制了民间矿商申领铁矿探采权的行为,不准华商与外资合办矿厂。在汉冶萍下属铁矿问题上,北京政府成功介入汉冶萍公司的经营管理,对日本控制公司下属铁矿造成巨大掣肘。此外,直隶龙门、宣化铁矿和江苏袜陵关铁矿,在民国初年民间矿商请领铁矿权的热潮中,基本得以完整保留,这与铁矿国有策的及时推出不无关系。

——摘编自李海涛《民国初年铁矿国有策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北京政府制定铁矿国有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北京政府制定铁矿国有策的积极影响。
2022-01-19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三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鉴于百姓不懂法律以至身陷囹圄的情况,朱元璋“命大理卿周祯等取所定律令,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州县,名曰《律令直解》”。派专人在乡村讲读律令,而且以讲读律令考核有关官吏,对不通晓律令者进行惩罚。提出“明刑弼教”,命令“有司于内外府州县及乡之社里皆立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公平正直的里甲老人三五名负责申明亭事务,“凡境内之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还经常在申明亭公布“教民榜文”,以申明教化,普及法律。明中期后,申明亭制度逐渐废弛,统治者又在各地推行以宣讲圣谕为主的“乡约”制度,倡导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据毕连芳尼米聪《试论明朝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推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2019-02-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