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廷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1980年中国人口才10亿,粮食就已经短缺,要是增加到15亿,等于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来分有限的资源,中国肯定崩溃,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人口……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减少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14个省份相继取消了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间隔等。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材料二   再从长远看,新生人口对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使用需求,都将吸引大量的政府和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在现代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新生人口的平均素质也将不低,他们将释放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更是令人振奋。最后,全面放开“二孩”也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科学化、法治化的新起点。政策将更遵循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相关政策的落实执行也将纳入法治轨道。如此,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转变才能更加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才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应该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就是与时俱进。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古代的考课制度是考核在职官吏的一种制度。《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廉洁而又善于行事)曰二曰廉能(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曰三曰廉敬(廉洁而又勤勉努力)曰四曰廉正(廉洁而又处事公正)曰五曰廉法(廉洁而又执法无误)曰六曰廉辩(廉洁而又明辨是非)。”••••••《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到:“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材料二唐朝制定的考课法规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和“四等法”。“四善二十七最”是对流内官(九品以上的官员)考课的法定标准。《旧唐书•职官二》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四善”专指品德操行,“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规定的具体能力标准。唐朝对流外官则按“四等法”进行考课。但到了唐朝后期,考课制度逐渐被破坏,唐朝吏治趋向腐败。考课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起到整顿吏治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代考课制度与吏治的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考课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起到整顿吏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