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偏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已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25个省区市发布了居住证实施办法,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实施居民身份证“三项制度”以来,办理异地居民身份证500余万张,2016年又有143.5万的无户口人员登记上了户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2018-04-20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份历史周末试题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2018年江西百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1729年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1859年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2017-12-18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一历史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到2 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类流动人口已迭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一一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服饰在人类生活中最初只是为了实现遮体、避寒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衣冠来“昭名分,辨等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继承,“衣冠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

康有为将断发易服与强族强国联系起来,可谓掀起了清末服饰变革之最强音。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并伴随仇满、反满的民族主义和革命主义情绪,他们认为:“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而风习也包括服饰方面,加之结合满清入关时推行血腥的“剔发”、“易服”政策,因此反满就先划清汉族和满族之间的文化界限。……辛亥革命之后,传统旧服饰所承载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去,新服饰更多体现了民众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服装制作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使服装基本摆脱了等级和伦理制度的干预,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衣冠之治”也逐渐瓦解

——摘编自张晓瑾《清末到民国的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民国时期服饰功能演变的过程及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帝越来越感觉到满汉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性,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顺治十六年,他告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

这是自清朝建立以来破天荒的决定,不论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汉官权力地位有了明显提高。顺治帝在位期间还一再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要求“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希望不要再出现“满汉两议”的现象。

——摘编自宫保利《清初对江南缙绅的政策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顺治帝处理满汉官员问题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顺治帝处理满汉官员问题的意义。

2019-08-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专题6测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南朝宋刘裕为皇帝时,社会阶级已起变化,士族地主势力趋于衰落,庶族寒门走上政治舞台。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致贵族、高门垄断高位,皇权还需取得他们的支持。为加强皇权,南朝君主把重权寄给原系微不足道的小官,这种小官既为重权所寄,渐次变成真宰相大臣,“至如中书所司,掌在机务。……,常为重寄。”门阀士族把持的“高官”职位,逐渐变成空名义或一种安慰而已。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典签是南朝在地方长官之下典章机要的官制,用以制约刺史),这样位高者无权,有权者位低,谁都反不了皇帝。文武官职实际管辖权力可互换,文官预军事,武将预政治,也都可为宰相。“宰相者……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以致有人叹息“政出多门.乱其阶矣。”南朝官制的变动,包含了社会变动的意义,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根据材料,概括南朝官制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官制变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