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属僚主要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来任命的。 583年,隋文帝杨坚对地方机构实行改革,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同时规定,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通过这些措施,中央不仅牢牢控制了地方官任用之权,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员和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南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的设置十分混乱。隋文帝杨坚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销境内500多个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地方官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体育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招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初年,中央军队以南、北军为核心,但由中央直接指挥的还有三支比较特殊的军队。建武六年(30年)“罢郡国都尉官”,取消郡国四种常备军和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 郡国军队只用于维持地方治安。据《后汉书》载:“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未尝复言军旅”,“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建武十三年(37年)后,相当于三公地位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还有前后左右将军不再常设,只在战时临时任命。南阳太守杜诗上书:“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刘秀采纳了杜诗的建议。但东汉地主豪强有为数不少私人武装(部曲和家兵),每年二三月份或八九月份,地主对他们的 私人武装进行战争训练。

——摘编自漆侠主编《大一统初期的变奏曲》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光武帝军事改革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晋之故封,太行持之,首阳起之,黄河迤之,大陆靡之……而侯之都居,大夫之邑建焉……以稼则硕,以植则茂,以牧则蕃,以畜则庶,而人用是富,而邦以之阜。

注∶大陆为大陆泽,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

晋献公娶大戎狐姬、小戎子、骊姬姐妹;任命狐突(白狄)为大夫;灭骊戎、耿国、虞国、虢国等,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公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流亡期间多年居于狄国,娶赤狄之女;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开创百年霸业。
晋襄公史家称其“一是北伐人,二是南略楚国,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曾任命狐射姑(贾季)担任中军将。
晋成公与郑国结盟,多次援救郑国;联合白狄打败秦国,俘虏秦国将领。
晋景公柳梦之战、颖北之战击败楚军,邺之战被楚国打败灭赤狄潞氏、留吁、铎辰等;与众狄楷函会盟;公元前583年攻入楚国。
晋悼公重用吕相、士纺等人,惩乱任贤推行“和戎狄”的策略,无终之君向晋悼公“纳虎豹之皮”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晋平公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公元前541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太原),占有太原盆地。
晋顷公时期赵简子(赵鞅)娶狄女,推行田亩制和田赋制度改革,六卿逐渐壮大赵简子、范献子将“刑书”铭铸于鼎上,史称“铸刑鼎”。
晋出公时期赵襄子娶西戎崆峒氏女公元前458年赵襄子杀代王,平代地韩、赵、魏三卿完全架空国君之位,晋出公客死他乡。
(1)阅读理解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两个核心词。运用相关知识,阐释你的理由。

20世纪30~50年代,中国的乡村发生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变化,传统乡村固有的以分家析产和土地买卖为主导的地权分配被打破。

以下资料是来自山西兴县七村全面抗战爆发前(1936年)、抗战中(1942年)和开展土地改革后(1947年)的相关数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历史发展进程为以上三幅示意图排序,并说明理由。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储量、生产、外调大省。上世纪末山西正处于“放开搞活”迅猛发展阶段。1992年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江泽民主席在接见出席《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的国际友人时也指出∶“中国政府有决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今,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的大同,以光伏发电高端产业链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以“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全封闭式运营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2019年大同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称号。从“煤都黑”到“大同蓝”,大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参照。



(3)以“大同蓝”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举措。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发展脉络。

时间政策演变基本情况
1949年—1984“一纲一本”政策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50年底,我国组建了专业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统编教材遭到全面禁止,教科书编写权下放至地方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
1985年—2000“一纲多本”政策的萌芽阶段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这是“一纲一本”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1986年,教育部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1996年,根据需要,国家教委对教材审定各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和规定,教科书也从“国定制”变为“审定制”。
2001年至党的十八大“一纲多本”政策的落实阶段在民主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部署,“一纲多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新课改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努力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十八大至今“一纲多本”政策的调整阶段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事权的彰显角度重视教材建设的价值和意义。2017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同年9月,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同时提高了教材质量。

——整理自卢德生、王垚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小学教科书政策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立论有据,语言准确,逻辑清晰。)
2022-10-24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黑龙江、吉林两省随后进入试点,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两减免”是指免除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两千多年的农民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到此结束。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政治派别或者“朋党”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这个集团并不像反对派污蔑的那样,为少数几个人的私利而结合起来的,即所谓的“结党营私”,而是站在地主阶级广泛利益的立场上,从官僚制度改革入手,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专制统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改革压缩了大官僚贵势阶层的政治特权,开阔了以中下地主阶级为主,包括部分上层农民在内的中间阶层的政治道路,因而对这部分人最有利。改革以强化国家机器为目标,但这个强化包含了加强对辽夏的防御能力,在这一点上是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改革在发挥对内镇压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抚绥德职能,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赋税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因而庆历新政也就具有积极的进步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仲淹改革。
2022-05-21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科举以明经科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死板,无法验证真才实学,与关陇集团颇有渊源。为压制关陇,武则天逐渐降低对明经的重视,增加进士科的考试门类和难度,供非贵族子弟参与,为贫寒子弟入仕提供了制度保障;考试内容涉及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革后,进士科地位提升,世人观念改变,激发了寒门学子政治热情。为了扶植自身力量、笼络人才,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以笔试为主,笔试后进行策问,考生在殿堂直接与皇帝交流,发表政见,提高了社会对科举关注。武则天时期,面临突厥、吐蕃威胁,开创武举,以满足国家军事需求;武举涉及枪、射、骑等实战技能,延续近1200年。

——摘编自《关于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改革进士科的社会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册礼是最隆重的官员任命方式,册封朝臣分“临轩册授、朝堂册授”,册封外臣有“持节册命”。唐初“立后建嫡,封树屏藩,宠命尊贤,临轩备礼用之。”皇后、太子、亲王与臣下便用相同的临轩册授礼仪,尊卑无隔。册礼使也大多是临时的差使。从唐高宗时,唐朝对册礼进行多次改革。“凡册皇后、太子、太子妃、诸王、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拜三师、三公、尚书令、雍州牧、骠骑大将军、都督,在京者诣朝堂受册。”册礼使逐渐成为国家宣册命、行册礼的专项使职。册礼使的尊卑、选派均设有严格的礼制规范。册命对象地位越高,充任册使的官员级别也就越高。与此同时,对边疆民族首领或各部首领的册封,则变化不大。

——摘编自孟宪实《唐代册礼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册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册礼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2021-06-08更新 | 8674次组卷 | 4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