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到唐中叶百余年间,随着政治方面诸多矛盾的滋长,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使得现行的财政制度无法继续执行。唐前期长期实行的均田制,至安史之乱后已完全崩溃,庄园制逐渐形成。唐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形势,废除了均田制,确立了庄园制。庄园制是随着两税法的确立而确立的,私人田庄、皇庄、寺院田庄大量出现,庄田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庄园制下的土地可以买卖,唐后期丞相李德裕的平泉庄,经过三次转卖才到了他手中。出卖土地不限于贫苦农民,买入土地的也不限于富贵之家。土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土地再分配提供了条件。这种分配不是由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即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支配的,而是由经济手段完成的。土地占有在自我调节的再分配中,同样存在着占有不公的现象,如有的人所占有的田庄达上万亩,而有的人只有十几亩;地主阶级普遍占有土地,而不少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为庄园主当佃农和雇工。

——摘编自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19041月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其经营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女子师范生无庸缴纳学费"。19062月,慈禧太后"面谕学部,振兴女学";19075月,学部奏兴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据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428所,女学生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周瑞萍、苗连顺、徐新梅《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女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兴办女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战乱频繁加剧了农民逃亡、土地兼并的程度,封建政府所掌控的户数下降,失去了大量的纳税户,租庸调制也随之崩溃。唐朝政府为了维持冗滥的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庞大俸钱和行政经费,导致了“兵冗官滥,为之大蠹”的被动局面。随着政治的黑暗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也借此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公元805年宪宗即位,他励精求治、全面变革,其中变革的核心就是财政制度。为了增加唐政府财政收入、重振朝纲,国家财政大权便逐渐由尚书省户部四司转向中央三使。将两税使分为三人,国家赋税划分为江淮以南、荆南以东及三川三部分,并在西北度支使辖区设置榷盐使。改革中严厉打击贪污不法官员,如中书省堂后主书涓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招权纳贿,被刺死。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马慧芳《浅析唐朝元和年间财政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宪宗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宪宗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2-05-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汝州市九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押题信息卷(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11年,刘裕恢复汉代推举孝廉的制度,“申明旧制,依旧策试”。他不计较官员的出身,只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重用寒士朱龄石、刘穆之和赵伦之等人。刘穆之担任尚书左仆射一职,“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成为刘裕的股肱之臣。刘裕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明确规定“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其他州府“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按照规定程序任用官员。刘裕下诏禁止大臣再别置军府,宰相领扬州刺史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职需要军队防卫,或要出兵讨伐,一律配以朝廷军队,事情完结后军队都需交回朝廷。412年,刘裕对触犯法令的受刑者实行宽赦。420年,“其有犯乡论清议、脏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与之更始”。后又下诏对故意自残躲避冶炼劳役的百姓实行宽赦。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概括刘裕政治改革的措施。
(2)简评刘裕的政治改革。
2022-05-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衡水金卷新高考广东压轴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三军将佐各一,共六人,称“六卿”。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但是,诸卿权力集中,也为后来晋国的诸卿专权留下了隐患。同时,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如“贽见”即自荐,主要适用于贵族子弟;“赏功劳”,提拔重用有功者;“荐举”,卿大夫们向国君推荐人才。在广开选人之途的同时,也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晋文公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又任用了一大批得力的人才,并加强军队训练,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故(唐朝)公主再嫁者达二+……太宗女六。对此,朱熹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统计,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从贞观八年(634年)、九年(635年)的斗米四五钱,跌至贞观十五年(641年)的斗米两钱。

——摘编自孙顺华《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女真族的封建化,始于金太宗时期,到世宗和章宗之际,金朝的封建化基本完成。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这时“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

泰和四年九月,又“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金熙宗推行汉法,废勃极烈制,改革官制。在中央设尚书省,下设六部。又设御史台,监察官员活动。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制度。财政方面也仿照宋朝办法,对土地收二税,对人民按财产征物力钱。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完颜亮时,建国子监。金世宗时,又相继置太学和州学。女真、汉族和契丹族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
2022-05-0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性警悟,晓书史”,真宗“阅天下封奏”,凡有疑难,她都能援引此前事例、制度答对,“益为帝倚信”。真宗驾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仁宗十二岁即位,太后“称制凡十一年”,先后提拔了王曾、吕夷简、鲁宗道等贤臣,能够虚心接受这些人的进谏。称制期间,太后也曾借口仁宗年幼,试图“欲独受群臣朝”,但终因大臣“力陈其不可”而作罢;与仁宗同往慈孝寺时,她曾让自己车驾走在仁宗前面,但当鲁宗道指出“(妇人)在家从父,嫁从夫,夫殁从子”后,她也欣然接受。唯有临死前,她“服天子衮冕(服饰)”谒太庙,群臣勉强依从。但太后终不愿意辜负真宗对她的恩遇,当有人献媚太后,呈上《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后人评论,章献明肃太后“有吕(雉)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

——摘编自脱脱《宋史·后妃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章献明肃太后能够临朝称制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献明肃太后没有像吕雉、武则天那样建立个人专制统治的原因。
2022-04-30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金建国以后,灭辽攻宋,忙于战争攻取,一直没有制定成文法,致使将相大臣各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区为所欲为。面对这种情况,金熙宗在汉族文人的帮助下,于“黄统间,下学士院,讨论条例,顽行天下。目之日《黄统新制》,近千余条”。这是金朝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这部成文法,现已失传,其内容不可尽知,但从零星史料记载中可以知道,“新律之行,大抵依仿大宋”,大约是依据《宋刑统》而制定。《金史·刑志》又记载说,《黄统新制》是“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说明《黄统新制》也参考了唐律和辽法。金朝的法律属于中华法系,具有封建法律的特征。

——摘编自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法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法律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