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文澜(1893-1969)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少年时接受章炳麟“爱国爱种”的政治主张,拥护辛亥革命。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后,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潮的书刊。翌年秋,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含中国近代史),在学术界率先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经学的阶级本质、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规律作全面的评述。1941-1942年出版《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和中册,以阶级斗争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揭示旧社会旧事物必然要被新社会新事物所替代的规律。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征,高度评价了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历史功绩。

——中国社会科学网《范文澜》


(1)根据材料,概括范文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范文澜以唯物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理论基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蒋廷黻(18961965),近代中国史研究“开山的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接受西方史学的科学方法训练和进化论的影响。强调用实证的方法探求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得他后来每有著作,都信而有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廷黻以史为鉴、以史经世,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把中国摆脱外国侵略而向对手学习的过程作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把中国能否走出“中世纪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立论主题。《中国近代史》虽仅5万余字,但在当时流传甚广,后来成了他的代表作,不仅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从中可以窥见他那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关怀社会进步、主张政治改良的普遍心态。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廷黻史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蒋廷黻史学研究的意义。
2021-04-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有关毕昇的历史记载仅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仁宗)庆历(1041—1048)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共274字。毕异的生平如籍贯、家世、经历、生卒等均无记述,而其他荐官野史也未发现任何线索。1990年,湖北英山发现一古墓碑,刻有“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和“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1049年宋仁宗改元为“皇祐”)等字样。根据墓碑的形制、花纹、结构,专家确认其为宋碑。在墓碑出土地附近至今存有毕家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相传为毕、李、肖三姓聚居地。这一带还保存着一些宋元以前的毕姓坟墓。如今,该墓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摘编自孙启康《毕昇墓碑鉴定及相关问题考证》等


(1)根据材料,归纳英山古墓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的证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籍中对毕昇记述很少的原因,并说明毕昇墓碑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梅文鼎(1633—1721年),清初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的民间天文、数学家。毕生致力于发扬传统科学的精华并会通西学,对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梅文鼎从事学术活动的年代,正是康熙帝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期。梅文鼎平生著述“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是制定历法,梅文鼎对传统天文学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历法沿革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梅文鼎对传统数学的研究当以《方程论》为最早。对于中西之争,梅文鼎基本上能够持中平公正之心,这与他对数学本质的看法是有关系的。他生于明代官宦家庭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来却蒙受清朝皇帝的恩宠,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

“西学中源”说,通过梅文鼎这一人物,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到中西两种文化由尖锐对立到开始交融的历史过程及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国科学史上,梅文鼎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有明末传统历算的衰颓和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有清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历算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梅文鼎的天文和数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文鼎进行学术研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文鼎在学术上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