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材料二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习近平在会晤中明确告诉奥巴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奥巴马也表示,美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战略目标。

“中美元首首次会晤达到了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这次会晤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全局定下基调,即避免冲突、加强接触、密切合作。此间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会晤,两国元首共同规划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战略共识,对中美两国乃至亚太地区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华网《历史性会晤战略性共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析该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代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边疆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众多部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实践中创造了统一边疆地区的不同模式,大体可归结为三种,其一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喀尔喀蒙古部的归附;其二是由间接管辖到直接管辖——对西藏地方的施政;其三是以武力实施统一——对准噶尔部的战争。17世纪后,在古代中国内边防务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变化的形势,清朝统治者仍沉迷于以治理“内边”为主的边疆政策的传统中不思进取,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成就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清后期边疆政策的全面破产,成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一些人深切地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了教育文化水平,摆脱了旧观念、旧意识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1929年蒙藏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蒙藏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主要掌理“审议关于蒙藏行政事项;计划关于蒙藏之各种兴革事项”,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国民政府制定《蒙古盟部旗组织法》,设置察哈尔、绥远境内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对西南边疆明确规定彻底废除土司制度。边疆地区与内地一样建立省县两级的统治,如西康建省等。民国政府在民主革命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与前清不同的治边思想和边疆政策,既有历史的继承,也有一定发展。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清代后期边疆政策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9-03-2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材料一   先秦儒家大师的民生情怀,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定下了亲民内涵。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用天意来限制帝王的权力,警告帝王要关心民生。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强调吏的职责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到了宋代,改革家李觏提出了“安民养民”思想,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主张“富民养民”,强调富国要以富民为内容,认为人民的富裕乃是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因为百姓富足,不恩犯乱,然后才能风教可施,才可幸致太平。同时认为横征暴敛是妨害富民的一个根本原因,

——付蓓、覃雪梅《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创设“民政部”,揭开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序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设立警务、民治、土木等六个局,民治局管理地方官吏、选举、公益事业、慈善团体、抚恤等具体事务。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首个发展高峰期,社会福利行政、社会福利立法、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服务和福利教育研究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贡献。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材料三   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的体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特征。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改革开放后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福利制度奠基和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地位,孕育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的认同,除了‘国’之外,还有‘家’与‘天下’。所谓的‘家’,不仅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小家,而且还指的是与你的血缘相关的‘家族’、决定你气质的‘地方’以及特定的宗教或文化风俗。更重要的,乃是有‘天下’,一套普遍主义的价值,天下价值高于国家的价值。”中国在近代以前,有着悠久的家、国同构历史;而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在内,超越于家庭、家族、血缘、国家范畴的,则是天下观念,由此产生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两面性:一方面,存在家国一体、夷夏之辨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异必诛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以天下意识来包容异族、以夏变夷、化夷为夏、四海一家、天下一家。这里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岳飞的“忠君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二 实际上,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个人、家国、天下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中心的种族优劣论,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另一方面,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陈独秀、毛泽东的家国天下情怀,则逐渐把家族制身份制为核心的古代国家主义改造为契约制民主制为基础的真正的近代国家主义,进而提出具有世界主义视野、人类平等意识的真正的近代国家观。梁启超晚年断然抛弃强权主义与极端国家主义,强调“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我们究竟应该不应当爱国》,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自由、平等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和价值选择的尺度。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摘自“爱思想”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国天下情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家国天下情怀产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统治地域和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不能对等。这也就构成传统上,中国天下观念所涵盖的地域的无限扩大。虽然说,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有限,但是,天下都要尊天子。由于尊天子,才导致天子在礼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在政治文化上而言,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天下观念得以从政治上实现。而在此之前,“天下”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这个理想,中国人自谓在秦代的统一六国而实现完成了。……因此,他们常有的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材料二:除了让外使驻京、成立总理衙门专司外交及应用国际公法之外,遣使驻外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并无遣使驻外的规则……但在西方及西方为主的近代国际社会,遣使驻外是外交惯例,也是需要。自西力东渐后,外人不断催促清廷派遣驻外使节驻在外国,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清政府碍于体制及成例,一直推延。但到了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及列强的压力,中国不得不派遣赴外使节,于是,中国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正式加入了近代的国际社会。
——梁伯华《近代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形成的体制保障是什么?“天下观念”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 “模式”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末年中国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加入近代国际社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析两个时代与世界的融合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1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