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在欧洲人的交换下,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黑奴贸易,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2)材料二中西方“进步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哪些具体表现。战后,欧洲人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表现。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评述
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现象1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初社会主流。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评述

现象2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近代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
评述

(3)参考材料三中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020-08-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