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轴,也是各种复杂表象下潜藏的历史底蕴。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848年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一些中产阶级妇女受过教育,有了文化,能接受先进思想,她们最先意识到摆脱这种状态,改变这种地位,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是很难的,她们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还要作出牺牲,譬如常常会因此而找不到丈夫,因为传统的中上层人士都不愿妻子外出工作黄1851年,英国大约有7万妇女从事教师工作,1854年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小姐带了38名英国第一批护士奔赴克里来亚战地,到1901年,英国的女教师达172000人,女护士到1891年已有53000多名。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后,妇女争取平等的斗争变得更有自觉性和组织性,19世纪妇女教育的发展不但提高了英国妇女要求平等权益的意识,而且也为20世纪以争取政治平等为目标的妇女团体的产生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1918年英国颁布了《改革法案》,明确赋予妇女的选举权,尽管此法典对妇女选举权仍不尽如人意,但它标志着英国妇女权力与地位从此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妇女文化水平快速的提高,得益于英国妇女教育组织所举办的妇女成人教育机构。

——摘编自韦鹬李宜芯《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妇女的受教育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和自身解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材料,评述20世纪英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2023-10-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辩”,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

——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6 .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材料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朐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料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023-10-12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

材料一   “特来美修道院”是法国拉伯雷(14941553)在《巨人传》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它是一座自由之城,这里不论男女,都是“全知全能”的人;追求发财和享受,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崔莉《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三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理想社会特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
8 . 罗马和长安是东西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都城,对世界城市建筑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共和时期,罗马是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混合,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到帝国初期,这种政体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所以,罗马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平民的生活更加舒适来笼络平民。奥古斯都特别注重市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建造了浴场、广场、剧场、大道、仓库及众多的桥梁、住宅、引水渠等,同时以奥古斯都的名义出资修复了图书馆、竞技场观礼台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平民熟悉皇帝的功绩,从而树立统治权威;奥古斯都还注重建设罗马城的神庙建筑,通过祭坛和庙宇塑造皇帝崇拜。

材料二 汉武帝主要对长安城进行的是政治性宫殿的建设,似乎因为拉开了和民众的距离、产生了神秘感而加强了统治权威。汉武帝在长安城中的建设中,不断建造宫殿等政治性建筑,不仅是为了隔绝众人,塑造神秘感;同时,也体现了汉初萧何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观念,“高”“壮”“丽”的政治性建筑在都城长安的重要建设活动中高达60%的比例,说明对城市空间的强势控制是汉武帝将自己塑造成“天子”形象的重要举措,起到了有效塑造世俗统治权力的作用。

——摘编自潘明娟等《神权崇拜和权力塑造:汉武帝长安与奥古斯都罗马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和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城市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和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2021-03-1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帝1898年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近代中国实际付诸实施行的第一部专利法规是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中国近代专利制度正式确立。由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传统中国缺乏与之相容的必备条件,放近代专利制度对我国技术和工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西方是必然的。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发生的,封建政府推行近代化的主要目的是化解统治危机,富国强兵,因而在制度安排上存留了更多的妥协性和保守性。这一切都使近代专利制度在促进科技和和工业发展方面发生了扭曲,降低了其促进效用。近代政权更选,社会动荡,立法更替频密,既使得专利立法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也使得人们对专利立法的预期降低,因而专利制度应起的作用难以发挥。

——摘编自姚秀兰《外国法制史研究》

材料二   1790年《专利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专利立法进程的开启,1793年《专科法》进行了修订,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是为了化解各州专利法律冲突而进行统一立法。1836年《专利法》改变了制度产生阶段专利审批程序的运行困境,创设了专门的专利审查机构,并开放专利授权的主体限,允许将美国专利授予外国人,再次恢复专利审查制,极大提高了专利审查的效率和专利投权的质量,有效解决了1793年《专利法》修改以来专利注册制所造成的专利质量低下和专利到给频发的问题。1952年《专利法》的修订与完善,更对专利授权与侵权等具体法律规则作了全面的细化。1982年《联邦法院改革法》创立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审理专利上诉案件的举措,极大地推进了美国专利司法的一体化进程,使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获得更为合理的保护,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2011年《美国发明法案》将长期坚持的“先发明制”改为“先申请制”是美国专利制度的一大进步。同时增设专利优先审查制度以及商业方法专利的授权10年后的重审程序,实现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付丽霞《美国专利制度演进的历史梳理与经验借鉴》


(1)根据材料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难以促进技术与工业正常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演进的历史影响。
2020-12-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12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三种动机,即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于“仁”、“孝”之德,出于经学的目的,都是围绕着儒家的价值观而展开的。由于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来源于儒家经典,因此,在科学研究以及科学著作中,大部包含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学理论及诸如“气”、“理”之类的儒学概念。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性,鄙视神性;崇尚理性,鼓吹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思辨问题转向人生和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国不仅创办了许多学校,而且学校里所讲授的内容同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同时,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近代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方法也同样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诞生的;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经验方法。后来是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的结合。

——摘编自钱兆华、申玉香《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人文主义对西方科学发展所发挥的相似作用,并说明其对科学及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历史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