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材料   莎士比亚部分作品的主要内容


莎士比亚个人及他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该表对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失业人口一度高达60余万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开办了一些传习所,又筹集民间资本兴办了一些民生工厂,前后安置失业工人数千人。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振兴实业的同时,政府还兴办了主要培养青年学生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法规,把失业保险列为重要险种,但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推行。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政府治理失业的成效并不显著。

——据谭玉秀《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救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

——据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简单劳动岗位消失,上海失业人口剧增。2001年,上海启动“4050项目”,将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重点帮扶的再就业群体。所有“4050项目”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中标者在政府扶持和市场中介监督下实施。政府还鼓励大龄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由政府给予免费指导、培训和税费减免。五年来,上海创造了职业培训100万人,再就业近百万人的奇迹。

——据宸星《让百万下岗职工走上就业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上海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解决失业问题成效不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上海21世纪初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失业问题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学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一则,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

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材料三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新史学的特点与地位是什么?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说明梁启超观点的主要目的。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代,大小贵族各以封地为行使政令的场所,特定含义的官舍不是普遍现象。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有异地仕官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西汉后期,官吏家属可随居官舍,这已是普遍现象。从两汉开始,国家义务向官员提供住房逐渐制度化,不仅是住房,官员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物亦由国家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但对于犯错误而被免职、调职的官员,历代基本上都实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剥夺其相应的福利。比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时,当地官员就不给他分配住房。官员退休后,除非在工作地购有私宅,一般要把住房及所有家具杂物按清单归还,为了避免争议,多数朝代规定,官员在国家提供的住房内居住期间,不得私自添置家具,给你多少就使用多少,调任退休时按清单归还。

—摘编自迟双明编著《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

材料二在美国,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支出,居住者则只需要缴纳象征性的年租金1美元。对联邦、州当选议员(含参众两院)实施住房租赁津贴补贴制度,具体数额由议会的金融委员会审定。法国没有实行统一的官邸制度,而是实行了住房补贴制度,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超标面积的住房费用必须由官员本人承担。韩国只有总统、总理以及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四个职位有专门的官邸,其他高级公务员在任期间,政府提供官宅,卸任后搬出,让给继任官员居住。加拿大政府除了为总理、国家机构负责人等准备官邸之外,还为外国驻加拿大大使以及来访的国外政要提供官邸。

—摘编自《揭秘国外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2017-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