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史学是学习西方史学后建立的,缺乏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理论,因此现在的世界史只是一种准世界史。

——摘自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2006年)

材料二下表《全球史评论》刊载论文统计表(单位:篇)

辑号出版年份主题论文数译文国内理论和评论实证转载
32010年中外文明互动175123140
42011年全球环境史1385852
52012年文明、相遇、互动、共生165114122
72015年多维视角下的地方与全球1367673
112016年欧亚大陆的联系与交流936362
132017年跨文化视野中的“他者”151144110
142018年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1037462
152018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周边与世界12012572
162019年全球史视角的妇女与性别研究12572102
172019年世界历史中的中国11011382

——统计摘编自《全球史评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代中国全球史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全球史研究的意义。
2023-12-3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22年中共二大时工人党员21名,占195名党员总数的10.7%,到192611月工人党员占比已达60%。但是,此后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使党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据统计,19286月全党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成分占10.9%,农民成分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7月降为5.5%19309月又降至1.6%

——摘编自《中华文摘》文章《中共党员86年之交》

材料二   1953年,在636.9万名中共党员中,工矿企业的工人党员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66.6万余人。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员队伍构成中的工人人数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从党员的职业来看,工人为704.7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699.9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为1925万名,离退休人员为1518.2万名。同时,党组织逐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如私营企业主。

——摘编自李贺林《新时期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6~1930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大多都有“劳动”科目,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7年,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完全充当为国家工农业生产输送劳动力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难以适应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校和市场,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制度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唐秋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供给主体的变化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他们把程朱理学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各类学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恢复和较大发展,至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种种学规,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控制,书院经过曲折发展,逐渐成为了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官学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上涌现出实学教育思想,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抨击传统教育,提出了“公其是非于学校”、经世致用等观念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结局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暴露了中西文化差距的严重事实。预中国传统教育必然要面临和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农民革命运动,否定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普及平等教育的向往。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教会学校的建立、洋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西方的教育、科技、实业、外交、军事等内容逐渐落户中国。

——材料一二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022-02-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峣《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国家认同建构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体观于对在住君主的忠诚,忠君与报国差不多是等同的概念。第二个层面,聚焦于君主专制的王朝,王朝在则国事在,王朝亡则国家亡。然后王朝总有兴有亡,但它们在时间上前后连续,于是出现一个超越王朝的政治共同体视为——“中国”,这是第三个层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以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权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转向接受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华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越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

时期收入支出
1750年以前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
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
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
兰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
1750-1837年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
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
1795年伯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
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
补贴。
1837一1880年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
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至2/3。
1834年,中央政府从此开始集中地对救
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
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
1880-1914年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
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
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
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也
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是由雇员、雇主和
政府三方共同出资。

——整理自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 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 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一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 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 1865—1894年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

——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英两国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其中,政治安全又被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具体内容包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借助国民对天神和祖先的信仰强化政治势力、构建礼乐制度以明确等级秩序等。据《周礼天宫》所说,周王朝“以九职任万民”,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农”,可见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还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各地军事上冲突不断,周王从制定军事礼仪、统筹部署国家军事力量等方面形成相应的军事安全思想。为维护西周社会安全,周人形成以神权政治和社会伦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围绕阴阳和谐观念构建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打造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思想底框。

——摘编自辛文、韩鹏杰《国家安全学理论视角下的西周国家安全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官员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自此,中国开始谋求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与世界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囿,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柏“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但是,这种折中方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资源匮乏的问题,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甲午战争中塞防与海防皆失的尴尬局面。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相比,近代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