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 . 某校学生开展“体验区域差异探寻城市发展品味地方文化”的陕西游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古都西安焕发新的活力。20世纪50年代,西安成为当时新建成的机械工业基地之一。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7项在西安地区布点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西迁成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大城市之一。

1992年,西安被列为对外开放的16个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之一,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条件。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西安定位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阅读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西安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
2022-12-0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2022-08-31更新 | 38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这一时期,“国粹、立国精神、国族精神”等词语也曾被用来表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1904年《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作者将民族精神的发挥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迫切盼望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1912年,梁启超提出“国性”的概念。把语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国性”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提出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复兴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论证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抵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将发扬民族精神直接与动员民众抗战热情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民族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根据材料,请对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历程进行解读。
2021-05-0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持续推进反贫困之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持续推进反贫困之战,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2012年党中央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时,中国还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国各地开展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帮扶。

——摘编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写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2021226

材料二   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订)

材料三   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物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订)


(1)1949—2012年,我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简述其中三项有效促进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至2020年底中国实现全部人口摆脱贫困的政治条件。
2021-04-11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国特色建党建军之路

材料一   1937年,曾参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忆:“我们决定制定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宣言,但是,党的这个最早的文件,我们一份也没有了。”1956年,苏联把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中国。专家从中发现一份俄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其译成中文。董必武审阅后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材料”。

1960年,有学者在某论文附录中发现打印的英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论文写于1924年,作者为中共一大代表。经对照,英文本纲领与俄文本内容基本相同,第10条内容后均缺少第11条的序号和内容。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研究中体现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要求:“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二   1929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会后,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不断推进党和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摘自古田会议纪念馆展览前言


材料三   1929年红四军党员成分的调查统计结果
分类比例
农民48%
工人23%
知识分子14%
小商人等其他成分15%

材料四   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主观主义纠正的方法:(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

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摘自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


(2)“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全面,史论结合。)
7 . 京师同义馆在初创时(1861年)即规定,学生每三年大考一次,由总理衙门核实甄别,优者授七、八、九品官级。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设)也规定学生三年学成之后,优秀的学生,经督抚专折奏保,可调京考验授以官职。以上规定说明
A.清廷宣布废除八股取士B.大、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确立
C.洋务运动需要新式人才D.西学成为朝廷取士的核心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
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
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D.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B.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C.遗址内有氏族公共墓地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2019-02-02更新 | 178次组卷 | 7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