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坚持“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司马光治史,不大究天人之际,而始终注意人事,区分人物的贤奸善恶。《资治通鉴》中记述各种人物,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视其修心治国、立身处世如何,而论其善恶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于史实,“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等

材料二   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若“人人以旧史为不足信”,则“国之本实蹶也”。“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据《章太炎全集》

材料三   伯赞同志说,过去,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此,有时候就以古喻今……他认为解放后社会条件起了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科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斗争精神而又避免出现过去的毛病,这样才能使历史科学繁荣起来……他反复强调,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战斗力,能够不断地战胜非无产阶级思想,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分析和研究历史,切忌削足适履。

——田余庆《坚持真理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1)以具体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材料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朐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料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023-10-12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记述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强调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认同的是推及天下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及其以此为合法性的世袭君王,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故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举起了满汉一家、合族救国的大旗。革命派认同了“合族”反帝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驱除鞑虏到反满,再到只反对少数害汉人的满洲人进而提出五族共和并希望把五族合为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同时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含义即反帝。此后到五四运动合族反帝标志近代民族主义成熟,加上此前清王朝的灭亡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也在开国大典中实现了合法化。到1951年9月,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到2000多个县、数十万个乡,均在民选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便于发挥高效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中共先后发布了剿匪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个月内有效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建立起全国统的财税制度。通过“三反”和“五反”整治干部阶层的不良作风,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如实行企业民主改革、严禁烟毒娼赌恶习、废止封建婚姻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制定并执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例”等外交方针。1949年底毛泽东出访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缔结同盟条约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场战争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一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认同点,并说明近代前期民族、民主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中国建立和巩固措施所体现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

材料一   “特来美修道院”是法国拉伯雷(14941553)在《巨人传》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它是一座自由之城,这里不论男女,都是“全知全能”的人;追求发财和享受,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崔莉《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三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理想社会特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
6 . 罗马和长安是东西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都城,对世界城市建筑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共和时期,罗马是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混合,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到帝国初期,这种政体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所以,罗马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平民的生活更加舒适来笼络平民。奥古斯都特别注重市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建造了浴场、广场、剧场、大道、仓库及众多的桥梁、住宅、引水渠等,同时以奥古斯都的名义出资修复了图书馆、竞技场观礼台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平民熟悉皇帝的功绩,从而树立统治权威;奥古斯都还注重建设罗马城的神庙建筑,通过祭坛和庙宇塑造皇帝崇拜。

材料二 汉武帝主要对长安城进行的是政治性宫殿的建设,似乎因为拉开了和民众的距离、产生了神秘感而加强了统治权威。汉武帝在长安城中的建设中,不断建造宫殿等政治性建筑,不仅是为了隔绝众人,塑造神秘感;同时,也体现了汉初萧何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观念,“高”“壮”“丽”的政治性建筑在都城长安的重要建设活动中高达60%的比例,说明对城市空间的强势控制是汉武帝将自己塑造成“天子”形象的重要举措,起到了有效塑造世俗统治权力的作用。

——摘编自潘明娟等《神权崇拜和权力塑造:汉武帝长安与奥古斯都罗马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和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城市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和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2021-03-1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帝1898年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近代中国实际付诸实施行的第一部专利法规是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中国近代专利制度正式确立。由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传统中国缺乏与之相容的必备条件,放近代专利制度对我国技术和工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西方是必然的。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发生的,封建政府推行近代化的主要目的是化解统治危机,富国强兵,因而在制度安排上存留了更多的妥协性和保守性。这一切都使近代专利制度在促进科技和和工业发展方面发生了扭曲,降低了其促进效用。近代政权更选,社会动荡,立法更替频密,既使得专利立法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也使得人们对专利立法的预期降低,因而专利制度应起的作用难以发挥。

——摘编自姚秀兰《外国法制史研究》

材料二   1790年《专利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专利立法进程的开启,1793年《专科法》进行了修订,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是为了化解各州专利法律冲突而进行统一立法。1836年《专利法》改变了制度产生阶段专利审批程序的运行困境,创设了专门的专利审查机构,并开放专利授权的主体限,允许将美国专利授予外国人,再次恢复专利审查制,极大提高了专利审查的效率和专利投权的质量,有效解决了1793年《专利法》修改以来专利注册制所造成的专利质量低下和专利到给频发的问题。1952年《专利法》的修订与完善,更对专利授权与侵权等具体法律规则作了全面的细化。1982年《联邦法院改革法》创立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审理专利上诉案件的举措,极大地推进了美国专利司法的一体化进程,使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获得更为合理的保护,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2011年《美国发明法案》将长期坚持的“先发明制”改为“先申请制”是美国专利制度的一大进步。同时增设专利优先审查制度以及商业方法专利的授权10年后的重审程序,实现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付丽霞《美国专利制度演进的历史梳理与经验借鉴》


(1)根据材料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难以促进技术与工业正常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演进的历史影响。
2020-12-1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12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三种动机,即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于“仁”、“孝”之德,出于经学的目的,都是围绕着儒家的价值观而展开的。由于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来源于儒家经典,因此,在科学研究以及科学著作中,大部包含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学理论及诸如“气”、“理”之类的儒学概念。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性,鄙视神性;崇尚理性,鼓吹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思辨问题转向人生和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国不仅创办了许多学校,而且学校里所讲授的内容同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同时,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近代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方法也同样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诞生的;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经验方法。后来是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的结合。

——摘编自钱兆华、申玉香《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人文主义对西方科学发展所发挥的相似作用,并说明其对科学及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历史因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在欧洲人的交换下,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黑奴贸易,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2)材料二中西方“进步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方面哪些具体表现。战后,欧洲人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表现。

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评述
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现象1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初社会主流。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评述

现象2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近代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
评述

(3)参考材料三中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020-08-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之一。19世纪末,由于盲目滥垦,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日渐贫瘠,使仰仗这片土地生存的居民也陷入了普遍的贫困。1933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并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开始对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治理。从1933年开始,在8年内即修建大坝6座,改建11座,并修建了650英里的内陆水道和一批水电站。到1952年,又修建新大坝14座。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下游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的防洪压力。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又围绕土地资源的改善与开发,全面发展农、工、林各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农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的农民收入增加了200%。在工业方面,流域内增加约35亿美元的工厂企业投资,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流域内已建成的化肥厂和实验室成为美国最大的肥料生产和研究中心,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亚、拉美。

——摘编自温荣刚《试论罗斯福对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东汉时期的治水与美国治理田纳西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治理田纳西河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西方河流治理的成功经验对当今大国治理的启示。
2020-12-0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