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国歌的重要,并开始向清政府提出制定国歌的建议。几经周折,清政府于1911104日正式公布国歌《巩金瓯》,下令颁行全国,歌词如下:“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腺,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大意为:“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歌词摘编自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了一则公告,向社会征集国歌歌词,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应征作品,歌词如下:“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经临时政府批准定位中华民国临时国歌,颁行全国。

——歌词摘编自《临时政府公报》1912225日,第2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歌词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政治理想,该政治理想是否能实现,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3-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艰难的发展中,表现出本土性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十余年,取得许多重大胜利的史实,使革命派相信可以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从“太平天国占有中国大半,终亡于曾国藩等儒 生之领兵”的事实中,他们认识到:“士大夫以为然,中国革命成矣”,重视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作用。他们吸取太平军与三合会、哥老会、捻军“同为清廷之仇敌,而不 能联为一贯”的教训,认为“必其联合留学,归国之后,于全国之秘密结社有以操纵之”,加强对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以期“义旗一起,大地皆应”。

——摘编自陈锡祺、桑兵《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 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革命派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革命派所处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呈现出的本土性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重大努力。(答出两条史实即可)
(2)某同学在探究改革开放40年的阶段划分时,确定了下列5个时间节点:①1978年;②1984年;③1992年;④2001年;⑤2012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的一个时间并说明将其作为历史阶段划分节点的理由。
(3)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
2019-01-18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