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

材料一   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反现代化”,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试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滤。反现代化如果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而使镜像与真相合为一体,那么爆裂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区发展

中文“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从“Community”转译过来,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阶段表现
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
20世纪8090年代1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
2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
21世纪以来1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
22004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
3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4)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
未来发展展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核心是既强调在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也强调结果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

——据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李嘉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中国,以绥四方。”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

——摘编自宋平明(“小康社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总体上跨过温饱线;1994年起,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践行“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与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邢瑞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2-02-12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苏州河十八湾

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河道全长26公里,仅普陀区约14公里的河道上,竞有18个弯道,这种情况在全国城市的内河中极为罕见。九曲十八湾,曲曲有传说,湾湾有故事。这些如数家珍的故事,就是上海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2007年9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提出,要挖掘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着力发展水岸经济,促进沿岸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使之成为水岸经济的一个亮点。以下是特意挑选苏州河十八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湾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潭子湾。潭子湾的南面现在有纺织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1878年李鸿章在这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机器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潭子湾曾经是上海最有名的穷街,也是都市里最后的“村庄”。90年代以前,潭子湾与朱家湾、潘家湾和药水弄共称作“三湾一弄”,如今这里是上海著名的住宅区,高密度的“中远两湾城”。

材料二   朱家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任何与中国订有“最惠国条约”的国家同时获得这一权利。于是日商的“内外棉”多家工厂在这里建立。外资企业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材料三   宝成湾,也被称为“纱厂湾”。这里更是崛起了丝织业的著名企业一美亚丝绸厂。至上世纪20年代,宝成湾区域形成上海纺织工业的摇篮和高密度聚集区,占到全国纺织业的20%;解放后,上棉一厂、六厂、七厂集聚,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纺织集群。.

材料四   小沙渡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在这里兴建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化工厂一江苏药水厂,得名药水弄。大批从江苏、安徽等地逃荒的农民来此谋生,这里成了上海滩著名的棚户区。1916年,中国第一家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企业-华生电扇厂,上世纪30年代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加工厂等均诞生于此。

20世纪20、30年代,小沙渡区域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地区。小沙渡湾还是中国革命火种最早燃烧的城市地区之一,聚集在这里的工人,在“五四”运动中最早登上历史舞台。1919年6月5日,内外棉三、四、五厂的几千名工人关车停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到11.日,上海共约11万工人和7万店员投入到“六三”大罢工。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曾经赞赏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起点。1920年中共早期著名工人领袖李启汉在小沙渡区域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学校。中国革命先驱陈独秀、李汉俊编辑发行过《新青年》《劳动界》等先进刊物,陈望道、李达、刘少奇等都在小沙渡工人区留下战斗的足迹。小沙渡湾又被誉为“赤色沪西”。

材料五   学堂湾。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所在。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曾培养出实业家荣毅仁、第一代外交家顾维钧、语言学家林语堂、一代报人邹韬奋、建筑大师贝聿铭等优秀人才。

材料六   梦清湾,又称啤酒湾。这里曾是上海啤酒厂旧址,其前身为1919年挪威人汉巽收购的外资企业,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随着苏河水岸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苏河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

近年来梦清园水城百舸竞渡,竞连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的奖牌,见证了苏河水岸环境的改善。

——以上材料摘编自金德琅主编《苏州河十八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代以来苏州河畔工厂企业的性质,并简述工厂发展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小沙渡湾为何被称为“赤色沪西”?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苏州河十八湾的百年历史?
2022-01-01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世界上先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模式。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方式的现代化以资本主义议会民主作为政治制度,以选举民主作为实现人民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但单纯的选举民主最终会导致政党政客只关心选票和选民。西方式的现代化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富于活力但难以形成合力;苏联东欧式的现代化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基础厚重整合力强但缺乏多样性和活力。西方式的现代化建立在对于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略和殖民基础之上,构建起霸权主义世界体系,使得很多后发国家很难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

——摘编自欧阳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里》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2021-12-01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福州船政学堂派遣了数批留学生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注:现代化的尝试)、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
2021-07-2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先锋队,必然要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勇敢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全力投身于改造旧社会和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实践。正是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100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永昌、王政剑《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党的奋斗发展之路”为中心,就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所学的史实予以论证说明。(要求:阶段明确,论题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7-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具体事件。(各举一例即可)
(2)指出材料二中“三大历史性事件”发生的标志。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021-06-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国防近代化,在军工、海防、陆军等层面逐步从浅显而深化,甚至是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使晚清的国防力量有所增强,在国防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即便如此,仍是一次不彻底的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走向近代之际,开明士大夫基于“自强”、“御侮”而积极求新,内心深处又对传统武备极具自信,因而强烈要求突破传统的案白,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羁绊,致使其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旧者未去,新者未立”的状态,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是现实使然。

——熊顺成《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防科技工业开始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生生产领域,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申晓勇《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国防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1-06-04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国内知名人士征稿,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关于国家和个人的梦想,并在1933年1月刊出。其中关于“梦想的中国”最活跃,朱自清、徐悲鸿等137人投稿。残酷现实催生“梦想”产生,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XXX先生:在这昏暗的年头儿,英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之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因此我们特发起,在1933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东方杂志》1932年第6号征稿信

材料二   “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统计表

序列关键词提到该词的作者人数该词在全部稿件中出现的次数
A阶级2758
B教育2750
C帝国主义2341
D民族2170
E日本1838
F社会主义1320
G世界大同1113次(与大同近似词归入此类)
H文化2234
J世界大战56

材料三   “我梦想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作家彭芳草)

“剿共的军队和共产党的军队都一起开赴战场,中国经过英勇战斗收复失地。"(周毓英)

“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柳亚子)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到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成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因为大成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更促成了中国走上奋斗争生存的道路,甚至可能一跃而成为东亚强国。”(徐伯璞)

“那时中国的一切都以'人'为基础,要以人役物,不以物役人。大家觉悟工精制与资本主义的弊害……节制资本,调和生产与消费,使无过剩不及之弊。"(曾觉之)


(1)材料二“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反映一些共性问题,请结合材料三内容,按下表中分类标准,选择材料二序列中合适的代号填入表内空白栏。
分类选项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渴望民族振兴
幻想中国是“社会主义”式的理想国(含大同思想)AFG

(2)材料三中徐伯璞对未来中国的预测是否有其合理性?请说明判断理由。
(3)你如何看待在“这昏暗的年头儿”中国知识精英关于“梦想的中国”征稿活动最活跃这一现象?
2021-05-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