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模式”

1932年2月,美国学者费正清来到中国,师从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33—1935年,费正清担任北京清华大学讲师,后回国。1942—1943年、1945—1946年两次来到中国工作。20世纪60代,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一 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模式并不复杂,他认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冲撞,或鲁莽颟顸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摘编自马勇《中国能现代化吗》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这种观点被称为“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在表述其“冲击反应”观的时候说:“西方是19世纪和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摘编自郭燕飞《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解读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0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没有前人留下的现成方案,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这个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像是一场毫不间断的接力跑,后继者总是以前人已达到的位置为出发点,随后又远远地跑到他的前面。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它又像要攀登一座高楼总是要从一个稍低的台阶再跨上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容许超越实际可能而一步登天。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中日间的留学潮

材料一 千余年来,日本不断从中国学习哲学、文学、制度,乃至日常的生活习俗……现在形势逆转,昔日接受留学生的国家变成了送出留学生的国家。

材料二


——编自《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及《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1)日本大规模留学中国发生在什么时期?请就当时日本学习的“哲学与制度”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留日活动开始和第一次留日高潮消长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中日间留学状况的变化?
2020-05-3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精神”汇总(部分)

时期

精神

内容

五四时期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抗战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

西柏坡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论题,阐述史论结合)
2020-05-1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随之涌入。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迫使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近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清政府的改革”

时间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63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近代新式学堂);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1875年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试备学堂。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变法思想迅速发展;清政府批准建立“天津中西学恩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戊戌政变后继续保留。
1901年清廷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1932年12月5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160余封。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142人的答函。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人)、民族复兴梦(40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多人)、教育梦(40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

时间依据代表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传统的中国史学家
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
折衷方案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徐中约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