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曰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天津遂以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1404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青腴便于屯守,乃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现代天津的发展

时间发展概况
1984国家做出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7国家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国务院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1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5亿吨,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698.96亿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82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85个项目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材料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的功能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3)依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2022-01-21更新 | 911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城市的特点。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3)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学习范例: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观察下图,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1)请阅读材料一,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以来英匡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材料三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是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并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上海、天津、汉口等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下图是近代上海城区变化图


说明:1旧日城区2英租界3.美租界4.法租界5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发展形成)


(3)根据上图,概括1846-1900年上海城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图示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021-04-1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人口调查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到公元初才留下全国性的户口统计数字。由于户口登记和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征收纳赋,所以登记和统计的重点只是人口中与征税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其结果是户口统计数,通常不包括全部人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虽然户口登记与赋税征收已不再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赋税制度的长期影响和户籍管理体系的不完备,户口数字与实际人口存在差距的状况仍未改变。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评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迫切需要进行土地和人口调查,以此作为施政依据,并掀起了人口调查的热潮。提出调查目的是“对内是为了振兴国家事业,对外是为了抑制列强的压迫”,而且将调查的质量与官员的官位挂钩,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全国性调查一般由内政部统一安排部署,然后通令各级办理,逐级上报。地方性调查除地方政府举办外,还有政府和民间学术团体及学者合作举办的。他们一般采取人口抽样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方法,调查样本虽然比较小,但所得结果颇有价值。但此次调查截至1930年底,调查完竣的有十三省,仅调查一部分的有三省,其余省份则依据过去资料估计。

——摘编自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19271937)》

材料三   下图是根据新中国多次人口普查所做的城镇人口和GDP增长率示意图


——摘编自尹德挺《新中国七十年我国人口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调查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两个阶段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06年,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在奏请获批后,主动开埠通商,逐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经济发展轨迹。材料所示现象
A.体现出以国际竞争为主的开放意识
B.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C.根源于德国强租胶州湾的辐射带动
D.构建起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及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 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27%52%
农村人口(%)79%73%48%

——董思思《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面对大量在圈地运动中失地进城“打工”的农民,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取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

材料四   "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201635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五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字写得太小了。

——《中国经济周刊》


(4)材料四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材料五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020-08-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16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07年,柏林有了自己的名字。19世纪初,柏林开始了新一轮城市建设,从1837年柏林郊外建起西门子公司,开始了柏林工业化的进程。到1850年后,柏林从一个纺织工业中心转变为服装制造业、机器制造业、电器业、银行和保险业的中心……“毋庸置疑,正是法国人的赔偿使柏林从一个二流工业城市变为国际大都市。”到20世纪初,柏林已经成为欧洲第三大城市和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至今日,西门子等柏林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

——摘编自左琰《德国工业发展和工业遗产转化》

材料二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如果苏军占领柏林,将给人留下苏军对战争贡献更大的印象,他向美国建议:“我们尽可能向德国东部推进,如果柏林能够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无疑我们将把它占领。”随后,美英统帅部一改过去拖延犹豫的态度,开足马力向德国中心地域推进。

——摘编自王永生《二战名将征战密档》

材料三   二战的炮火摧毁了柏林80%的建筑物,短暂重建的城市被长期分割长达30多年,这种打击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想象的。1989年后,新柏林的重建是以完整的城市版图为基础,在原东西两部分同时展开,目的是尽快消除“柏林墙”死亡地带给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亟待城市的“缝合”和全面复兴。对柏林墙,德国的规划方案是有序拆除,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保留了几处代表性的城墙、岗哨和边境检查站等设施。

——摘编自左琰《德国工业发展和工业遗产转化》


(1)材料一中,柏林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工业化的特点。
(2)简析美英军队“开足马力向德国中心地域推进”的原因。
(3)二战后,柏林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的?
(4)你对德国柏林墙处置的方式有何认识?
2020-08-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2016届高三二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初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00年后,形成的九国租界总面积达到23350.5亩,相当于已经建成的天津城区3.47倍,旧城厢的9.98倍,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税收权都超越中国政府的统辖与法律之外,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另一方面,租界的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共设施、人文意识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天津向近代化过渡,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作用.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津门往事杂录》


(1)1900年后,天津形成“九国租界”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依据材料一,概括租界在天津城市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材料二 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接管天津后,成立了一批城市管理机构

天津卫生总局

以“保卫民生为宗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设立,专门负责“城厢内外医疗卫生、船舶、火车的检疫和妇婴医院、疗黎堂的管理”。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天津巡警局

《辛丑条约》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故袁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负责天津城内及四周的治安巡查。后期仿西方体制分为管理、稽查、办公、侦缉、治安、紧急警务、消防、审讯、关押以及负责警员诊疗的养病室等等,警种齐备,功能齐全,而且各种警务章程齐备,可操作性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

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

最初,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是为中国内地的第一支消防队。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02年天津成立的上述城市管理机构的共同特征。

材料三 从晚清到民国,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公共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院等,生活于城市中的人,无处不在地被空间规训着,公共空间成为国家和精英规训、引导大众文化的场域。

——摘编自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3)材料三中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推动城市公共空间人量出现的经济条件和思想因素。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20世纪初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今天我们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2020-01-25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0年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