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下图是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数量统计表。造成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1800年1850年1900年1950年1970年1984年
大城市数量021029142225

A.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进程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民D.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2021-04-21更新 | 43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新冀明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经济上城乡还处于一体化的自然状态之下,村民和城郭居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中唐后,政府为增加收入,开始实行“以贫富为差”“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的制度,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以从事工商业的城市居民为主),规定“坊郭户配现钱须多”。这反映出中国由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向“城乡分业”的转化。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变成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乡村变成政治上的边缘和经济上的皇粮供应地。城乡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走向了“城乡分离”,城乡的贫富差距也迅速加大。

——据戴顺祥《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
(3)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特别16世纪及其以后一百多年,是英国所谓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内容为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是恰当此际,乡村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当时,不仅有奠定英国民族工业的毛纺织业,还有就地取材而发展起来的采矿、冶金、制盐、木炭、锯木等行业。其中的冶铁和采煤业,后来成为工业世界初期机械和能源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英国新兴毛纺织业的产量翻了三番,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出口,时有“衣被半个欧洲”之美誉,触角甚至伸到亚、非、美洲部分地区。生产组织形式也突破了分散的家内劳动制,形成“委托劳动制”。组织者或是毛呢商,或是工匠,前者提供原料而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后者掌握了关键的工序。

——据王乃耀《十六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等

材料二   在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现在却穿行于银行与市场之间,成为第一批过起都市生活或接近都市生活的乡下人。1987年,中国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乡村企业崛起,标志着中国踏上了国家工业化的新台阶。中国乡村工业的出现,不完全是农产品剩余发展的结果,它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农村工业发展无论产权制度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发育,还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开发和普及,目前都处于欠发达状态。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04-15更新 | 221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对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矿业开采并由矿业开采带动的矿业营地、矿业城镇直至矿业城市的建设仍旧给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样,还有铁路铺设并由铁路铺设带动的铁路城镇建设,并由铁路城镇最终发展而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经贸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一摘编自邵小通《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的压制而得不到独立发展,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随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电报、电话、咖啡厅、西餐馆、汽车等在中国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现。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转型,这是历史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亮《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中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A.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B.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D.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2021-03-17更新 | 50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全国II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材料二   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示意图


——据许成安等《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取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3-12更新 | 318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练0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一)满天星斗——远古至夏商时期。

根据已经发掘的早期古城的分布看,中国城市的分布不仅只集中在黄河流域,而是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

(二)北多南少——周朝至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其次是长江流域。

(三)重心南移——秦汉至魏晋时期。

城市的空间分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向西北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扩张,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城市数量增长。

(四)南多北少——唐宋时期。

南多北少的城市分布格局已经形成。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农牧地区的城市数量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五)趋向平衡——元明清时期。

蒙古、新疆、西藏及云贵地区城市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清代城市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

——据何一民王立华《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材料中将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城市分布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9 . 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2021-01-27更新 | 562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近代西方国家市政建设大事记。据下表可推知,近代西方国家
1842年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年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扩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A.工业革命成就巨大B.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C.城市治理相对滞后D.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021-01-24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