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城市与城市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1)观察并分析材料一中的两幅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雅典城和长安城布局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巴黎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28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51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部分)。以下是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A.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1985~2006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A.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B.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D.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2021-03-17更新 | 500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材料二:近代天津是中外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复杂的城市之一。随着九国租界和现代工业的崛起,外国人眼中的天津形象逐渐脱离对北京的依附而独立存在。天津民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格,以文艺中的话剧和文明戏最为突出。

材料三: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369个,城镇人口达9亿。

——《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五: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扼要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四,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五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A.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伦数、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2020-12-13更新 | 439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
宋朝和明朝城市发展情况表
宋朝明朝
府级城市30140
州级城市254193
县级城市12341138
合计15181471

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A.城市商品经济活跃B.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城市扩张步伐加快D.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2020-06-19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之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起步,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交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王检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2)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产生变化的原因。
2020-01-10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