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其中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三   在这40年(1978~2018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

——摘编自徐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022-04-2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