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07-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还比较少,到南宋数量就多起来了。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其间,个别的镇有兴有衰,总体数量不断在增加。明清江南市镇,在1909年以前,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建置。那里仍然是按乡村的规矩来编制地域(都、图、里、保),且与四周乡村犬牙交错,镇区内也有农田与农民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在我看来,明清江南市镇还是相当自由的,彼时政府管得很少,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无论是戴毡帽的乡民,还是穿长衫的“先生”,街上相逢一笑,或许他们还是经常往来走动的亲戚,乡民认镇上人为干亲的也常有。生活很平常,人与人的感情靠得很近,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疏离感与紧张感。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思想,一直是城镇建设的一条重要考虑因素:建设一种结合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受其思想影响,英国建设了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花园城市。现在的英国,很难再看见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人口向伦敦等大城市迅速聚集的“单向型城镇化”。相反,大城市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卫星城镇转移和流动成为了发展的主流。这一点,由于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特别是铁路网络而显得尤其成功。

——摘编自周逸《英国城镇化为何不大拆大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田园城市”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对英国城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人口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51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表

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0%27.5%52.0%
农村人口(%)79.0%73.5.0%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3)归纳材料三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020-07-2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得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道清理、设置粪场、垃圾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40—50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砘注,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迭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9 .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增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

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